推荐语:
本书试图通过对“数学问题情境”的概念、一般模式的架构、基本功能、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方法、运用的原则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构建起“数学问题情境”策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使这一策略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作品简介: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一项实战技术,也是无数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胜的法宝!系统地掌握这一技术将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大有帮助。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问题情境”策略的理论架构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眼光聚焦到了课堂教学这个中心,逐步确立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改革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们致力于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的学习与研究,“数学问题情境”策略应运而生。正如周玉仁先生所说:“数学问题情境”策略是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实践中,这一策略已成为一些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些参加全国教学大赛的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性策略,为这一策略的系统化、理论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笔者认为,“数学问题情境”策略是一项教学的实战操作技术,如果能被更多的教师所掌握,将会有效地、全面地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造就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如果能成为广大教师日常教学的普遍行为,势必有效地推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学问题情境”的概念、一般模式的架构、基本功能、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方法、运用的原则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构建起“数学问题情境”策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使这一策略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这一策略的研究,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数学问题情境?”两个基本问题。笔者通过对现实数学问题的要素分析、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分析,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如下的界定:
所谓数学问题,是指(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
这一定义强调了四个方面:
其一是本质。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明确的指向某一特定的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知识(结果)的直接呈现——这是数学问题的基本要件。
其二是障碍。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并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使学生发现——这是数学问题的主体要件。
其三是背景(经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
其四是方法。是学生用纯数学(或非纯数学)的方法可以“做”的,强调“做数学”,即对数学知识及其产生过程的真实体验。
这一定义同时也指明了一个数学问题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二是有引起思考的机制;三是蕴含了认知的过程。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等)和问题的操作空间。
笔者认为,知识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问题操作空间是构成数学问题情景的基本要素,其中数学问题是构成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素。其关系见下图:
图1: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一般模式架构
学生的学习
数学问题
知识背景 数学问题表征
问题的操作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背景包括学习新知识所应具备的经验、体验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尤为重要。从问题呈现的角度看,数学问题表征是问题的外包装,它可以使问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使问题更具有吸引力;从解决问题的过程看,它应该能够辅助(支持)学生思考,应该是“过程化”的表征,表征服务于问题和问题解决,有时,在问题呈现时可能无表征或有简单的表征,即赤裸裸地呈现数学问题,我们应该看重“过程化”的表征;思维空间是问题操作空间的核心部分,是数学问题质量高低的重要标致,也是数学问题情境的重点。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数学问题情境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学习心向的确定直至完成知识的建构都是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进行的。置学生的学习过程于问题解决过程——这是数学问题情境策略的核心。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