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崩溃的政治学分析
《中州学刊》2004年04期 林志友 下载(221)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彭玉麟与中法战争
- 中法战争期间,彭玉麟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办理广东防务。他认真备战,积极筹划战守,反对妥协投降,力主抵抗,并且向清廷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反侵略措施。其言行表明彭玉麟是一个具...[详细]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 清王朝覆亡百年祭
- 今年是清王朝覆亡一百周年,对于1912年2月清王朝结束这样一个大事件,应当放到一个较长历史时段中去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联和长远影响,即放到中华民族从...[详细]
- 《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 浅析清末中朝宗藩关系的几个...
- 清末中朝宗藩关系呈现出五大特点:传统性、近代性、加强性、模糊性和弱效性。从固守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到随着西方东来,面对东西人列强的强大攻势,其政策又体现了世界近代...[详细]
- 《东北史地》2013年01期
- 从民变看清王朝灭亡及历史启...
- 辛亥革命前10年,民变风潮日趋频繁与激烈。水旱偏灾、捐款赔偿、失业、吏治腐败是促发民变的因素。而民变作为下层群众对民生绝望是最"原始"的反映,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根基。清...[详细]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略畛域”语境下的“满清”...
- 清末,满汉矛盾问题趋向尖锐。随着民族(相对于欧美列强)危亡的极大刺激,为了寻求民族的独立、富强,"反满"开始成为时人心中万流归海之一途。满清王朝为维持其对社会的统治,被...[详细]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
- 清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分析
- 清王朝覆灭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外敌入侵削弱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民生日益艰难突破了民众的心理承受力,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分离倾向和剧烈的反清浪潮;清政府处理国政诸问题上的...[详细]
- 《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 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
- 曾国藩作为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危机重压的危殆情势下,他主动因应时变,以趋时善变的面目登场,不断变换其“治术”,调整其“体用观”,...[详细]
- 《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01期
- 鸦片战争“弛禁派”质疑
- 在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并不存在“弛禁派”和“严禁派”。所谓“弛禁”、“严禁”只不过是禁烟过程中措施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从鸦片战争前的道光皇帝、琦善、穆彰阿的言行上看...[详细]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
-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它也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详细]
- 《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康梁并称的缘起与流变
- 在众多康门弟子中,唯独梁启超与乃师并称,就此而言,看似师弟二人始终一体同心,实则双方常常貌合神离。合称既非事主的自愿,亦非同门的口碑,此一称谓,戊戌由湖南旧派士绅攻诋...[详细]
- 《近代史研究》2013年02期
-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
- 作为历史人物的慈禧太后有多重面相。从个体生命史与个人命运来看,她看似无限辉煌的人生背后,其实颇有悲剧性意味。置于宏大历史场景之中,从革命史的角度来看,慈禧太后残酷镇...[详细]
- 《安徽史学》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