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的回归与复位——以马一浮为中心的讨论
《哲学研究》2022年06期 李虎群 下载(283)被引(1)


相关文章推荐
- 解释的多样性——专栏导语
- 经典解释学是近20年来中国哲学增长较快的知识领域,它源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反思而开辟的新园地。以"经典与解释"为方向,意味着文本的经典化、解释在经典塑造中的作用、解释...[详细]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0...
- 喧嚣时代中的中国哲学将何去...
- "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此作结,给《中国哲学简史》画上最后一笔。愈发喧闹的时代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欢笑声声,又有几句是真心话?这是最好的时...[详细]
- 《散文百家》2018年01期
-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二)
- 楹联缘于对偶,凝聚了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其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一、楹联的概念楹联,俗称对联。所谓楹,即厅堂前...[详细]
-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2013年...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
- 两年前在巴黎,曾有一位法国朋友向我提过一个问题:"中国的儒学是讲入世的,讲积极进取的;中国的道家又是讲出世的,讲淡泊无为的。两者的主张如此相悖,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两...[详细]
- 《神州学人》1996年06期
- 论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哲学...
-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文学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她促进了中国哲学语言形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详细]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 文学文本纳入中国哲学史研究...
- 日本学者渡边秀方在其《中国哲学史概论》中将陶渊明列为哲学家,这与大多数中国学者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不同。究竟传统意义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家能否被视为哲学家,他们的作品...[详细]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道禅语言观与中国诗性精神之...
-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详细]
- 《求是学刊》2009年06期
- 中国哲学共同体的“诗词作业...
- 有些习焉不察的现象,一旦深究起来,结论往往令人吃惊。譬如,本文写作之际,原本以为我们这个共同体就自身素质问题早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可谷歌搜寻"中国哲学从业者素...[详细]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
- 中国哲学的底蕴精神
- 总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从中国哲学史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第二部分为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先说第一部分。中国传统的画月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天...[详细]
- 《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 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变迁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对待庄子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非常不同的时期:浮夸时期,苦闷时期,匡济时期。在第一个浮夸时期(1924年以前),郭沫若对待庄子是充满浮夸的浪漫情怀的歌...[详细]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 畸形“智慧”的迷恋与书写
- 中国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度。作为一种准宗教化的哲学,儒家思想正是因其"经世致用"的强大功能,最终成为统摄国人数千年的核心文化。对此,李泽厚也曾强调:"中国哲学和文化...[详细]
- 《文艺争鸣》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