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中国哲学如何做事——对“事”哲学的方法论考察
《哲学动态》2020年03期 刘梁剑 下载(448)被引(1)


相关文章推荐
- 哲学与中国哲学
- 一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另一种形态。它没有强烈的主客对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于知识的确证,也不是对于像上帝那样的超验本体的论证。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眼里...[详细]
- 《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01期
- 正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上)...
- 本文旨在阐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指出研究者应有之态度,同时反思其使用的话语与方法。首先,指出中国哲学自有其独特性,它不是从“是”说“有”,而是从“存”讲“在”,...[详细]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论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诞生已百年有余,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出现是中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必然,它不仅难以被消解,而且具有旺盛的生...[详细]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对话到行动——作为方法和...
- 【特约编辑按】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了“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学术工作坊,与会学者围绕着陈少明教授倡导的“做...[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重访、拼图与激生——“做中...
- 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在“之间”做中国哲学
- 陈少明教授在《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1))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做中国哲学”的口号。按其自陈,这个口号首先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一个反思和吁请,即一方面...[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把哲学当作动词——敬答“做...
- 在《“做中国哲学”再思考》(《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一文中,我尝试对论题的由来及我本人的思考,作一个初步的概述。感谢这个工作坊,在得到朋友们的鼓励之余,让我有缘...[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重读中国哲学基本概念“气”
- 气,从古文字的来源上讲,三个字最为重要:■。气在理性化前的演进中,与远古虚体之"灵"(霝)和实体之神的风(■)—神(■)两个观念阶段具有复杂关系。在理性化进程中,气成为中国...[详细]
- 《河北学刊》2021年01期
- 李若晖新著《中国哲学与古典...
- 李若晖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哲学与古典政制》(商务印书馆,2020年)一书,试图深入中国古代制度与思想探讨到底何谓中国哲学。作者紧紧围绕如何从历史政制回溯中国思想的问题,...[详细]
- 《中国史研究动态》2021年01期
- 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 西方传统主流的看法是: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和事业,哲学是纯粹理性的活动。但同时,我们又始终强调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那么,什么是与此特殊性相对的普遍性呢?如果没有一个这样...[详细]
- 《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06期
- 从古典到新传统的多元性重建...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开创了一些新局面,建立了"中国哲学"的新知识体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检讨和反思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主要表现...[详细]
- 《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