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主体受公法约束的裁判模式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04期 李蕊佚 下载(263)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美国人工智能的公法规制
-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维护安全、人权保障、程序规制、监管权限、监管机制和责任分配等公法挑战,需要公法规制予以回应。美国人工智能的公法规制体系包含了公法规范体系和权...[详细]
- 《国外社会科学》2022年02期
- 我国公法思维本土化问题探析
- 公法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公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公法思维是与民法思维相对应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两者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不同。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看...[详细]
- 《桂海论丛》2017年01期
- 作为公法精神的公共服务——...
- 规范与事实是论证传统公法精神的两种主要范式。由于哲学理论上规范与事实的分离,导致传统公法精神一直处于困境之中。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了传统的公共服务论,...[详细]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 公法精神及制度发展的第三条...
- 李燕凌、贺林波两位学者所撰写的"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公法"系列丛书,突破了规范主义和功能主义等传统公法理论的限制以及两种公法精神与制度之争,提出了基于公共服务范畴的新公...[详细]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公法之治的理论之维
- 为了实现法治目标,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要遵循不同的逻辑对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作出不同的规范,这就决定着公私二元的法律结构成为现代法律的基本构造。现代法治的...[详细]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试论中国古代公法产生的背景...
-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公法的范畴,肯定了中国古代公法的存在,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公法产生的背景,归纳出中国古代公法独有的特点。[详细]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公法之治与人格尊严之保障
- 由于公权的异化和传统公法文化的桎梏,导致公法保障人格尊严的功能不能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完善人格权立法、构建防止公权异化机制和提升人格尊严理念来实现公法保障人格尊严的...[详细]
- 《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公法共同价值论要
- 研究公法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多角度的研讨,笔者认为自由、平等、正义、民主、秩序、效率,乃是公法的共同价值追求。[详细]
- 《法学论坛》2007年04期
- 公法研究范式的构造、确立及...
- “范式(Paradigm)”这个原本用来表示词形变化的专业术语,在当下的公法学界已经成为一个时尚语词。任何公法研究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发生于某种范式之中。公法研究范式由一个被...[详细]
- 《法学论坛》2007年04期
- 科学发展的公法回应——通过...
- 公法影响社会发展态势,不仅体现为公法能够通过建构和规范发展关系影响发展模式选择,更在于公法应以理顺公、私益关系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矛盾。要通过在最优配置社...[详细]
- 《中国法学》2007年06期
- 中国公法崛起的法学认知和意...
- 中国公法崛起的必然性隐寓于其表征和原因之内,即公法法律文件的逐步完善,公法学术的迅速发展,公法向私法的渗透以及社会对公法的热切关注。而正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详细]
- 《求是学刊》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