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 “未完成”的风骨论——重释...
- 刘勰提出的风骨论,由于意义重要,引起人们隆重而热烈的讨论,形成诸家的种种说法。从诸家说法中抽绎出共识,以求对“风骨”概念进行诠释。“风骨”概念是抽象而非形象的,模糊...[详细]
- 《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谈谈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
- 楹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有悠久的历史,有特殊的艺术语言、语法规则和美学要求,有多种丰富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本文以典型例证,说明楹联要成为艺术而必须具备的美...[详细]
- 《文史杂志》1999年02期
- 风骨异议
- “风骨”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风骨不是内容范围的问题。就内容因素而言,风不仅指作品的情感倾向,骨不仅指作品的思想倾向。风并非就文而言,骨并非...[详细]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再谈刘勰之“风骨”
- 刘勰《风骨》篇是魏晋时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篇章,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及理论总结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后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塑造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详细]
- 《美与时代(下)》2013年03期
- 神韵说的清远冲淡的美学要求
- 清远冲淡是神韵说的美学要求。清远就是清淡幽远的意境,就是清幽绝俗的艺术形象。冲淡就是淡雅、恬淡的意境和澹泊自处的生活态度。王士礻真标举清远冲淡,在创作上是以陶渊明...[详细]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气势的类型及其创造方法
- 气势,在古代文论中多称“气”、“文气”。古人论文,非常注重气势——“文以气为主”(曹丕),“文章最要气盛”(刘大櫆),“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方东树)……那么,什么...[详细]
- 《写作》1995年12期
- 让文学吸引市民——编者的话
- 亲爱的读者,作为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编辑出版的文学刊物,它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它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是能够吸引市民的。“吸引”这个词同“迎合”二字并...[详细]
- 《上海文学》1995年12期
- 相信未来(评论)
- 普天之下,诗人大约者都想当"新月"或者"湖畔"派的,很少有人愿意步杜甫、白居易的后尘,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显现诗人"优雅"、"高贵"之诸多潇洒、浪漫的风采;尽管杜甫、白居易...[详细]
- 《岁月(燕赵诗刊)》2007年04期
- 论刘勰的“情性”理论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因此,诗歌的美学特点在中国文艺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西方把对外物的模仿作为艺术的根本法则,中国诗论则强调作家要抒发内在的情志。魏...[详细]
- 《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 “逼人期待”的技巧——从《...
- 回旋的曲线比直线更美。那雨后的长虹,飞翔的雁群,拍岸的浪涛,不都显示了丰富的曲线美吗?悬念,能够使作品形成多姿的曲线美,给故事情节带来不断起伏的波浪,给读者的心灵激起...[详细]
- 《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
- “风清骨峻”新解——《文心...
- "风骨"是对文章的美学要求,"风"是对文章感情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语言、思想、逻辑性、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美学要求,"采"是语言的修辞美。"风"主要是纯正之美兼有自然、...[详细]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