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推荐
- 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 “昭君出塞”是发生在公元前33年的历史事件。虽然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仍广为流传,名垂千古。昭君出塞不仅对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给...[详细]
-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4年0...
- 昭君出塞线路考
-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详细]
- 《语文学刊》2018年06期
- 昭君出塞路线考
- 本文据流传于山西大同、左云等地关于昭君出塞路径传说及地名遗迹,认定昭君出塞走的是通塞中路,即由风陵渡入山西境,过雁门关,经大同、左云、杀虎口出塞至匈奴龙庭。[详细]
-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
- 美貌 落雁之美 美姿 幽怨...
- 仕女图《昭君出塞》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昭君出塞创作的。王昭君,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成为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她因出塞远嫁...[详细]
- 《中国地名》2015年03期
- 从“昭君出塞”探讨中华民族...
-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同时 ,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 ,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也...[详细]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昭君出塞”探讨中华民族...
- 文章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反过来,昭君出塞又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详细]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民族团结的象征——兼谈昭君...
- 王昭君出塞和亲,在历史上确实起过作用,在加强民族大团结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但就昭君本身来说,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大都认为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曲影响深...[详细]
- 《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 故土文化与昭君出塞
- 王昭君出使塞外,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佳话,在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翦伯赞诗中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曲,鸣镝无...[详细]
- 《秦汉研究》2011年00期
-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
- 在历史上王昭君自荐远嫁匈奴,进一步缓和汉匈双方的对峙。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经济发展,社会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势。本文着重从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对后世子孙及对丰富我...[详细]
- 《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论秦直道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
-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林干认为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近年来,山西地区的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所走路线为途经山西地区的通塞中路。从历史资料来看,秦直道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详细]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 昭君出塞的真相
- 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所吟咏议论,大都同情昭君的遭遇,而责备汉廷的薄情,昭君则以满腔怨恨而离宫。江淹《恨赋》即说:"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杜...[详细]
- 《书城》199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