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几种文学阐释模式
《学术交流》2005年10期 谢延秀 下载(161)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70年来中国文学阐释模式的嬗...
- 文学阐释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进行文学阐释所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方式,它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乃至思想文化状况相关联。因此,对文学阐释模式的历史嬗变进行考察,...[详细]
- 《河北学刊》2020年01期
- 诗歌阐释模式
- 阅读诗歌时,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诸者同诗人的生活环境、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相当的差距。本文演化出一个诗歌阐释模型,它可适时地帮助读者欣赏与阐释诗歌,从而成功地与...[详细]
- 《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先锋与常态”:建构新的文...
- 陈思和先生在北大的讲演《“五四”文学:在先锋性与大众化之间》发表以后,已引起学界的关注。这个讲演涉及建构新的现代文学阐释模式的需要和可能,已构成对旧有模式不小的冲...[详细]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6期
- 《色·戒》的叙述话语转换—...
- 《色·戒》的故事原型来自旧上海的郑苹如刺杀丁默邨案。这个故事经张爱玲之手和李安的再创造,加上了作者的意图,成了不同的政治和性别的隐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在爱情...[详细]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批评重心的转移:《兄弟》再...
- 自问世以来,《兄弟》就一直饱受争议。关于《兄弟》的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终结。这一方面说明《兄弟》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今批评界的总体状态。在当下的批...[详细]
-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04期
- “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红皮本"文学史作为思想和批判运动的产物,不再引起文学史研究者更多的兴趣。该文学史在对许多文学作品的阐释中无视文学本身的特性,将阶级立场作为分析文学作品的首要依据,...[详细]
- 《探索与争鸣》2013年06期
- 何其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
- 从何其芳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实践来看,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其文学批评的特点可概括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详细]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宏旨微言 申其义趣——俞陛...
- 清代延续了前代"微言大义"阐释模式的学术传统,俞陛云"微言大义"词学观的阐释模式既是对词学批评传统的继承,也与清代常州学派今文经学的复兴趋势密不可分。俞氏在重视词的艺...[详细]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论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阐释模...
-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详细]
-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崇高及其限度——论乌热尔图...
- 对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研究近年来较少。这是因为"民族-作家"的阐释模式始终徘徊在其文学之上,所以新思路的产生也就决定于能否突破这种二元阐释模式。若悬置阅读习惯而重新...[详细]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 当代文坛的世俗化趋向──世...
- 作者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社会的世俗化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是世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社会需要平民也需要精神,需要世俗化也需要精英文化,二者是可能和平相处...[详细]
- 《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