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建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周爱保 下载(911)被引(34)


相关文章推荐
- 攻击性青少年外显和内隐社会...
- 目的探究不同测试方法和实验材料对攻击性青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AQ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得分将63名中学生分为高攻击特质组和正常组,在...[详细]
- 《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 内隐社会认知探析
-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它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凝聚的结果。内隐社会认知...[详细]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
- 目的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09名大学生运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心理健康总分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详细]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 国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简述
-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以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认知机制,了解人们是如何作出各种判断和行为决定.目前,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是这...[详细]
- 《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 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
- 三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IAT、GNAT和EAST ,这些方法采用反应竞争任务 ,考察概念间的联结强度。IAT通过对个体在不同任务上的操作 ,考察不同目标与属性间的联系、...[详细]
- 《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
- 命中联系作业(GNAT)、外部情感西蒙作业(EAS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是测验内隐社会认知的4种新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继承与发展,都可...[详细]
- 《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片,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90名,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表明:1.加工类型...[详细]
- 《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 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
- 本文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对人们的影响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认为欲求对攻击性进行量化研究最佳方式是间...[详细]
- 《心理学探新》2004年02期
- 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 近十年来,在研究领域方面,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和归因评价等层面。研究的具体内容集中在探讨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详细]
-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6期
- 内隐自尊测量方法综述
-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内隐自尊的研究目前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参阅了国内外内隐社会认知尤其是内隐自尊的一些研究,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所运用...[详细]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
- 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 本文介绍了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领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的理论模型(认知图式模型、样例模型和分类系统模型),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内隐社会态度的形成进行...[详细]
-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