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鲍晓英 下载(4694)被引(156)


相关文章推荐
- 史耐德英译寒山诗
- 关于诗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译性成分,又需译者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使诗歌在异语世界重现诗意。本文以诗人史耐德英译中国寒山诗为例,借寒山诗在美国...[详细]
- 《今古文创》2020年41期
- 认知信息加工视角下寒山诗译...
- 当前中国正处于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期,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外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建立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寒山诗作为中诗外译成功之典范,其译介成功原...[详细]
- 《名作欣赏》2021年05期
- 改写理论视角下寒山诗英译本...
- 寒山诗在我国诗歌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多年来无人问津,但却成功译介到美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这得益于译者成功地对寒山诗进行了文化过滤。文章将以斯奈德译本作为研...[详细]
- 《现代英语》2020年21期
- 文学译介视角下寒山诗在美国...
- 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文学他国化现象的典型个案。从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背景展开,分析其在美国的成功译介的原因:它符合了译介主体、内容、途径以及受众等传播要素的不同...[详细]
-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12期
- 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
- 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详细]
- 《中国宗教》2017年08期
- 从译者主体性看斯奈德英译寒...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寒山热"。战争后的消极状态使人们迫切地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而寒山诗自然洒脱,通俗易懂的风格在当时几乎替代了当地文学,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详细]
- 《青春岁月》2014年11期
- 翻译主体间性下斯奈德寒山诗...
- 唐代僧侣诗人寒山及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未受到正统文化的认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寒山诗经过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翻译,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寒山甚...[详细]
- 《现代交际》2021年09期
- 基于文化传播视角的加里·斯...
- 寒山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唐代诗人,其诗歌在本土被边缘化的情况下,经过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译介,在目的语文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斯奈德寒山诗...[详细]
- 《名作欣赏》2017年27期
- 意识形态对寒山诗歌在美国译...
- 寒山,这位个性独特的中国诗人在美国受到青睐,有着奇特的"命运"。寒山诗由于过于通俗直白,故不被中国传统诗歌理念所接受。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中却掀起...[详细]
- 《名作欣赏》2015年27期
- 从描写翻译角度探讨伯顿华生...
- 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作为当代久负盛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伯顿华生在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翻译与研究领域均享有较高声誉。翻译家个案分析是翻译研究的一...[详细]
- 《青年文学家》2012年08期
- 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在...
-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是译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24首寒山诗英译的成功传递,离不开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从宏观...[详细]
- 《台州学院学报》202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