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推荐
- “洋泾浜”与主体性:林语堂...
- 写作者既是原创者也是译者,“双语书写”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固有框架。夹在中西之间,林语堂在《小评论》的双语书写中对“西...[详细]
-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03期
- 中国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理论研...
- 文革结束后,文艺界急需摆脱"左"的错误观念,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吁异常强烈,文学主体性理论便应运而生。文学主体性理论标志着文艺学研究的中心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因此...[详细]
- 《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11期
- 论“文革”手抄本文学中文学...
- "文革"主流文学遵循着"主题先行"的文学创作原则,导致了"文学主体性"的丧失。而在地下手抄本文学中"文学主体性"得到了回归,分别体现在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读者三个方面...[详细]
- 《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 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
- "工具论"之后的一系列文论话语实践,其实一直在社会学话语,或者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下,默默地做着回归文学理论及文学规律的努力。而这样的回归,总是受制于特定的历史阶段...[详细]
- 《扬子江评论》2011年03期
- 未完成的主体性——新时期中...
-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经历了建构、质疑、反思的历程,当下反思主体性概念20余年来的发展嬗变对文学理论界而言是必要的。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概念的现实语...[详细]
- 《社会科学家》2008年12期
- 主体性:知识分子的灵魂——...
- 文章从探讨知识分子主体性的视角切入,来对《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和《侏儒》中的文仲进行比较。两者都是由于缺乏主体性而造成悲剧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倪吾诚根本无法意识...[详细]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话语弥...
- 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文论界引发了论争,赞扬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掀起了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热潮。“文学主体性”也在与政治权力意志的一致中获得...[详细]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 失落还是希望——关于中国9...
- 人的主体性追求始终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价值维度。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体性、主体意识、人道主义是何等光辉的字眼。“人”的发现,“大写的人”,构成新时期初期文学的重...[详细]
- 《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 主体性的衰落
- 在当代,没有什么能比“主体性”这一概念更加激动人心的了,它培育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个体主义,不仅把自我作为理论认识的中心,而且把它作为社会政治行动和相互作用的中心。小说...[详细]
- 《文艺争鸣》1994年06期
- 论文学的主体性
- 本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发表的这一部分,其主要论点如下: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艺创作强调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详细]
- 《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 怎样理解批评的主体性
- 朱立元在《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限度》(《文艺报》87年12月12日)一文中指出: 批评的主体性并非无限的、无止境的。批评的主体性本来体现着批评的自由和自立,但若一旦跃出了它自...[详细]
- 《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