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审美熏陶落实到词语上
《文学教育(上)》2008年01期 孙绍振 下载(1114)被引(33)


相关文章推荐
- 文学审美是创作与接受的互动...
- 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详细]
-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年04期
- 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审美素...
- 本文从注重学生自助阅读、激发文学审美情趣,帮助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审美、形成创造性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文学审美情...[详细]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意象与语言:文学审美的两个...
-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及其教育,似乎集中于"赏析"(欣赏和分析)。"欣赏"是读者身在美之中而不觉其美;"分析"则是身在美之外知其所以为美,并有所批评。既然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和...[详细]
- 《湖南教育(中)》2010年03期
- 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
-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主要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角度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品语言,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详细]
-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9期
- 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
- 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详细]
- 《学语文》2021年03期
- 虚实结合:文学审美的通行证
-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虚构是诗词、戏剧与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虚构常常通过想象,情境交融,天人合一,达到空灵的效果;戏剧与小说的虚构让人物形象...[详细]
- 《作文新天地》2021年Z2期
- 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文学审...
- 文学审美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宏观背景,以文学经典的研读为主要手段,以创新为契机和手段,把审美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导语,动情吟诵、选用教具、寓教于乐,带领学...[详细]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12期
- 中学生文学审美素质培养初探
- 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素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自始至终地贯穿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区分美与丑、高尚与卑劣、科学与...[详细]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2期
- 《文学审美意识论稿》序
- 近几年我愈来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即:文学是审美意识的表现。文学的内核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可以分为感性直觉的与理性抽象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意识,它的传达需要通过形象的...[详细]
- 《中学语文》1992年08期
- 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
-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中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并存的,而被选作语文学科中的教学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必是一个审美过程,而这一审美过程是以语文教...[详细]
-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审美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详细]
- 《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