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人成为人——由《死亡诗社》引发的教育思考
《文教资料》2015年05期 李双; 下载(792)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从电影《死亡诗社》引发对青...
-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是澳大利亚知名导演彼得·威尔的作品,其自1989年首映以来,备受欢迎。先后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第47届美国金球奖等...[详细]
- 《大众文艺》2020年01期
- 作为倾听者的教师——从电影...
- 《死亡诗社》是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德的名作,根据托马斯·舒曼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20世纪中期发生在美国一所贵族名校...[详细]
- 《中国教师》2019年12期
- 点燃灵魂光华——再评《死亡...
- 剧情梗概: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约...[详细]
- 《江苏教育》2009年Z2期
-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从影...
- 本文借助影片《死亡诗社》探讨了文学尤其是诗歌对于青少年健康人格构建的重要意义。[详细]
-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 浅析《死亡诗社》中的自由与...
- 《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在这部电影作品当中,作者描述一群学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所经历的挣扎与反抗。也正是因为这种压抑的教育体制,影片才能通过学生在基廷先生...[详细]
- 《现代交际》2018年03期
- 教育中的“人”——以电影《...
- 一、精神成长与教育从书本知识的单向教授到师与生的双向互动,从成绩决定一切的评判标准到注重学生兴趣与天分的素质教育,从生活中的点滴之思到跨越时代的追寻,教育走过了漫...[详细]
- 《读写月报》2018年24期
- 自我的迷失与发现:《死亡诗...
-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理想自我认同向本真自我回归的过程,期间充满悖论,是一个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的双重过程。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文教育探讨的主题。电影《死亡诗社》...[详细]
- 《当代电影》2017年01期
-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
-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基廷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是全美最优秀的预备...[详细]
-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09期
- 《死亡诗社》观后感
-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所有一切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死亡诗社》1989《死亡诗社...[详细]
- 《情感读本》2017年20期
- 心灵的咆哮——浅析影片《死...
- 《死亡诗社》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美国电影,影片中展现了基廷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本文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本片如何体现追求自我、把握生命、珍惜当下、反对...[详细]
- 《戏剧之家》2015年02期
- 守旧与创新碰撞的悲歌——另...
- 电影《死亡诗社》又译春风化雨、暴雨骄阳)虚构了一所1959年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剧本改编自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一所男...[详细]
- 《山花》2015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