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局译书史浅探
《图书馆杂志》1986年02期 黄明 下载(252)被引(5)


相关文章推荐
- 晚清“湖北译书局”译介活动...
- 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湖北译书局,开展译介活动。本文以该局译介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期达到启动和推进"译书局"译介活动...[详细]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 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近代译书则起于鸦片战争前后,它不仅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宗教,而且广泛地宣传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中国...[详细]
- 《国学》2010年03期
-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
-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译书主体上,留日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立译书的重要力量;在译书种类上,由偏重科技类书籍到偏重哲学社会科学类书籍;译...[详细]
- 《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 论清末留日学生译书活动的原...
- 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活动中,图书翻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清末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之时,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更加主动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其中译书是最为重...[详细]
-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04期
- 从清季译书看近代中国对强国...
- 清朝末年 ,中国曾先后出现过几次图书翻译高潮 ,依次为 :鸦片战争时期为禁烟知夷而组织的译书 ;洋务新政时期为制器强兵而引发的译书 ;维新运动时期为变法强制而引发的译书 ...[详细]
-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近代译书的变迁及其影响
- 迄至清末,中国翻译史上有三个各具不同特点的阶段。魏晋隋唐这一阶段,以佛经翻译著称。这一时期共译佛典2100余种、6000余卷,释教能继儒、道之后,在中国成为一种信仰实践、社...[详细]
- 《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05期
- 晚清译书与学习西方的深入
- 翻译西书是促使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手段。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学习西方的深入,不仅译书量不断增加,而且翻译的重点也随时而易。起初,以翻译世界地理书籍为主,...[详细]
-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樊炳清及其维新译介运动中的...
- 樊炳清是晚清维新时期译介运动中以日本为驿站引进西学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898年至1903年之间,他自日文译出各种学问的基本书籍30余种,多被当时新兴学堂采用为教科书...[详细]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 从中日译书纷争看晚清中国的...
- 晚清时期,中日之间因译书纷争激发了一场两国关于版权保护的讨论。日本以文明优越者的姿态,要求"布版权于中国",期望通过版权攫取在中国的商权利益。而晚清的国人,从官僚阶层...[详细]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梁启超的译书思想对近代图书...
-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介绍了梁启超的译书思想及其对翻译事业的提倡与贡献,考察了他结缘图书馆学翻译之实践,分析了其译书思想对近代图书馆学者翻译、图书馆学期刊创办、图...[详细]
-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年04期
- 译书与康梁维新派的西学传播
- 西学传播这一运动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文化,思想也渐渐输入中国。然而,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量派出留学生之前,译书一...[详细]
- 《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