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不易弃旧难——郭沫若译雪莱的描写性研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尹穗琼 下载(156)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
- 作为郭沫若的文艺论文集,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涉及作者1920-1930十年间的文艺思想,通过两个论文集的比较研究,可以厘清郭沫若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把握其文艺...[详细]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郭沫若译本序跋类文体研究
- 郭沫若翻译了近30部不同国别的作品,涉及到不同学科门类,他所翻译的绝大多数作品版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序引、后序、重印感言等序跋类文体的创作,在目前存在的有关郭沫若译本序...[详细]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论译者的移情——以郭沫若的...
- 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通过阅读、理解、研究作者和作品产生的一种熟悉、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能够在翻译中忠实完整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本文分析了译者的移情的...[详细]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郭沫若《煤油》汉译的归化策...
- 郭沫若在1928年到1930年以笔名"易坎人"连续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揭黑幕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的三部长篇小说,即《石炭王》(1928)、《屠场》(1929)和...[详细]
- 《枣庄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 “堂堂正正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 郭沫若是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我们通过品味《女神》等诗作感受到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气质,通过观看《屈原》等剧目知道了他作为史剧家...[详细]
- 《博览群书》2016年12期
-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
- 郭沫若泛神论本质上是美学,其最大特征与魅 力,是其将本体“神”泛化为“自然”与“自我”,用以论说人的本质存在与宇宙存在的同 一性,用以消解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详细]
- 《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 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
-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翻译家,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谈他。郭沫若写传记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他自己通过传记想...[详细]
- 《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1期
- 艺术符号学视域下的郭沫若“...
- 郭沫若在其文学及历史的相关研究中体现出一种以语言形式为中介的"文史互通"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把文学作为社会历史功能的象征,另一方面在形式维度上予以了历史作为文学材料...[详细]
- 《明日风尚》2020年24期
- 久未再版的郭沫若译作
- 郭沫若被誉为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可是近年来只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新时代》《生命之科学》和《鲁拜集》出版发行,仅仅只有这么几部作品可能很难将郭沫若与翻译...[详细]
- 《博览群书》2015年08期
- 郭沫若与德语文学翻译
- 郭沫若译介的德国文学是极其重要的,共翻译了12位德语作家的54个作品。郭沫若的德语译作主要是从德语译出的,《三叶集》已经有了德国文学翻译的片段。郭沫若的《浮士德》翻译...[详细]
- 《郭沫若学刊》2012年01期
- 郭沫若翻译标准管窥
- 作为20世纪中国最多产的翻译家之一,郭沫若在他的文化传播翻译历程中,对翻译标准有自己的看法与准则。本文根据郭沫若本人对翻译标准的论述以及他的翻译实践,来考察其翻译标...[详细]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