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滋补脾阴法在治疗肝硬化...
- 肝硬化腹水病属正虚邪实,消除腹水是治疗"臌胀"的重要一环,但利水容易伤阴损正,最终导致脾阴虚。采用滋补脾阴法治疗,甘淡之品补泻相合,既不会育阴滋腻碍脾,又不致温热助火劫...[详细]
- 《光明中医》2010年11期
- 滋补脾阴法临床应用举隅
- 脾脏在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病理上,也有脾阴虚、脾阳虚之别。在历代书籍中,脾阴虚没有专著,虽有论及,仍比较分散,理论不够完备,认识也不尽一致,对临床治疗有不利影响。...[详细]
-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6期
- 滋补脾阴法治疗妇科疾患
- 妇人以血为本,脾为生血之源,故健脾在妇科临床上甚为重要。但脾有气血阴阳之分。脾阴虚患者,妄用健脾燥湿之剂,不仅不能奏效,反有伤阴之弊。笔者运用滋补脾阴法治疗以下妇科...[详细]
- 《四川中医》1985年05期
- 滋补脾阴法治验4则
- 脾虚有脾阳虚、脾气虚和脾阴虚的区别。脾阴虚证多包括脾气阴两虚,或脾阴阳两虚,或脾肾阴虚等。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唇淡,消瘦,纳呆或食后脘腹胀满,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烦热,倦...[详细]
- 《新中医》2007年12期
- 滋补脾阴法的临床运用
-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是一个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五脏均有阴阳可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脾脏也不例外,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病理上...[详细]
- 《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09期
- 试论唐宗海对补脾阴的贡献
- 清代著名医学家唐宗海在其《血证论》中提出了滋补脾阴学说。并主张以甘淡濡润之品滋补脾阴。笔者认为唐代对脾阴学说有所发微创新,试择几点,以供同道参考。一、立脾阴学说羽...[详细]
- 《内蒙古中医药》1987年04期
- 基于脾阴学说探讨小儿功能性...
-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是临床治疗难点之一。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但脾脏尤为重要。脾居中央,脾阴亏虚,其升降枢纽和濡润功能...[详细]
- 《中医杂志》2020年24期
- 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浅议缪希...
-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特性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缪希雍首创脾阴理论,以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指导原则,临床用药以甘润轻灵为主,形成独特的用药特点。通过阐述五脏苦欲...[详细]
- 《中医杂志》2016年08期
- 从脾阴虚论治胰腺癌相关性腹...
- [目的]探讨从脾阴虚论治胰腺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滋补脾阴中药治疗胰腺癌相关性腹泻30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滋补脾阴中药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检验两组患者...[详细]
- 《天津中医药》2007年05期
- 浅谈唐容川脾阴学说及其应用
- 脾胃学说,《内经》以降,李东垣从中气不足立论,重升阳益气,温补脾胃。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在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滋补脾阴学说。他从阴阳,脏腑学说等方面论述了脾...[详细]
- 《四川中医》1986年02期
- 脾阴虚痴呆证病结合模型建立...
- 目的:为有效模拟临床,建立脾阴虚痴呆证病结合大鼠模型,并观察滋补脾阴(Zi-Bu-Pi-Yin,ZBPY)方药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经典方法建立脾阴虚模型,随后将凝集态β-淀粉样蛋白1-40...[详细]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