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性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赵俊英 下载(372)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从缺失性体验解读《家事》
- 《家事》表面上讲一群高中生组建的虚拟家庭的家事,实则折射出很多现实家庭问题。缺失性体验指人经历创伤、挫折或渴望得不到满足后形成的挫败、失望、痛苦等负面心理感受。...[详细]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06期
- 缺失性体验与三毛的悲剧
- 三毛是一个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短暂的生命堪称梦幻与戏剧的结合,童年的受挫和成长路上感情的得与失,对她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以及文学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详细]
-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年02期
- 缺失性体验与萧乾小说创作
- 萧乾早年生活孤苦、大半生漂泊不定,这些缺失性体验在其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提供创作动力、丰富作品内容、影响创作风格。同时,由于作家在情感表现上的节制,使作品表...[详细]
-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 论缺失性体验对沈从文早期创...
-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详细]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琥珀光中看李白——论李白酒...
- 自负其才的李白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努力进取 ,但理想难以实现 ,潜能无法发挥 ,使他产生了对人生、对生命的缺失性心理体验。从他的酒诗入手 ,可展示诗人不为人知的那...[详细]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缺失性创伤体验与“五四”现...
-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详细]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 论缺失性体验对路遥小说创作...
-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详细]
- 《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曹七巧的缺失性体验浅析
- 张爱玲的《金锁记》因其刻画了在缺失体验指导和控制下的曹七巧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才使得它被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本文旨在探讨有着严重缺失性体验的曹七巧...[详细]
- 《大众文艺》2016年09期
- 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性体...
- 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详细]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7期
- 浅论萧红的创作与缺失性体验
- 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文坛里红极一时,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孤寂冷寞的童年经验、痛苦不幸的爱情遭遇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缺失感。这种缺失体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详细]
- 《美与时代(下)》2014年07期
- 论缺失性体验对萧红小说创作...
-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美学中缺失性体验理论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爱的缺失是萧红生命历程中独特的体...[详细]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