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质——儒道互补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刘建霞; 下载(929)被引(7)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论儒道互补对于国人文化信...
- 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且对中国人文化信仰的影响由来已久。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详细]
- 《人文天下》2020年17期
- 浅谈魏晋时期的儒道互补
-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自此以后,先秦文化的诸家中儒、道两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但是儒道两家思想是不同的,两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详细]
- 《祖国》2017年02期
- 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交相呼应。而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最高,影响最深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涉及最广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和...[详细]
- 《人文天下》2015年09期
- 试论“儒道互补”的内在契机
- 一"儒道互补"之命题,对于任何一位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沿革的人来说,也许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人们也恰恰是在这些"熟悉"的问题上,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碰到了障碍.现有关...[详细]
- 《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03期
- 论儒道互补的三种形态
-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详细]
- 《齐鲁学刊》2010年03期
- 论儒道互补
-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多种思想成分并存互补的方式存在和延续着的。不过,由于在秦汉之后出现了“儒、道传而墨法废”(王充:《论衡·书案篇》)的现象,所以,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详细]
- 《哲学研究》1993年01期
- 论儒道互补
- 一、研究儒道互补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详细]
- 《中国哲学史》1998年04期
- 论儒道互补
- 吴重庆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儒道这补”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建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存在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极需解决的...[详细]
- 《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 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
- 中华民族正走在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这一宏伟事业的引领者,承担着时代重任。"儒道互补"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结构,形塑了中华文化生态及社会政治生活。执政...[详细]
- 《领导科学》2019年18期
- 论韩愈儒道互补的精神世界
- 韩愈历来被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其精神世界中儒道互补的一面则远未受到重视。而生活于儒、释、道都得到张扬的时代氛围中,却不可能存在思想上只受一家影响、纯而又纯的人...[详细]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儒道互补析论
- 儒道互补之说由来已久,却鲜有深究者。儒学务实,不议鬼神之事,专论做人做事,且其理论基础是对于人性的考察。道家学派以自然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国理念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同...[详细]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