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侧”在课堂茁壮成长——对数学名师张齐华的课堂赏析
《四川教育》2015年09期 刘光兵; 下载(42)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基于知识形成过程的“图形认...
- "图形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图形几何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部分教师在讲授图形与知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常常出现生搬硬套、灌溉式的教...[详细]
- 《考试周刊》2020年40期
-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聚焦数学...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详细]
- 《读写算》2018年20期
- 让小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
-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怎样才能适当抑制学生被动性、依赖性的发展?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主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详细]
-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07期
-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领悟数学...
-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仅靠教师单向地传授数学知识,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提...[详细]
- 《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1期
- 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评价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针对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手段...[详细]
- 《成功(教育)》2011年11期
- 数学知识形成之美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详细]
- 《同行》2016年08期
- 关注过程考查 落实核心素养...
- 一、缘起《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详细]
- 《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年01期
- 创新课堂实践 促进数学理解
- 数学理解是指理解数学的能力。如何通过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解,对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是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有...[详细]
- 《教育》2017年25期
- 数学课堂应注重“过程”教学
- 1应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目前,不少教师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熟能生巧。因...[详细]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19期
-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 前不久,在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协同教学与心理素质发展》课题组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长沙市燕山小学赵敏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她运用多媒体、动手操作等教学...[详细]
- 《湖南教育》1999年21期
-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构建高效...
- 口算是小学"数与计算"教学板块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进行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实施新课程以来,一些教师由于对口算教学存在"虚化"现象,导致小学生的口算速度下降,口算...[详细]
- 《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