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葛晓音 下载(1763)被引(49)


相关文章推荐
-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详细]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4期
- 字义辨析二则
- 何谓"田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有一首古乐府诗《江南可采莲》,其中有这样一句"莲叶何田田"。早在我读中学之时,对于这句中的"田田"一词就不甚了解,求诸师长,师长要我自己去查...[详细]
- 《文史知识》2003年04期
- 元明清以来蒙古族汉文著作家...
- 34.边鲁 字鲁生,一字至愚,北庭人。以南台宣使奉台命西谕,竞以不屈死,朝廷追赠南台管句。鲁生天才秀发,善古乐府诗,工古文奇宇,尤工写水墨花鸟树竹,精于钩勒颤掣之势,则有得...[详细]
-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 宋褧古乐府诗论略
- 宋褧(1294-1346),字显夫,大都人,与其兄宋本齐名,元代人称"二宋";元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十五卷。本文主要以《燕石集》...[详细]
- 《牡丹》2020年18期
- 范凤翼诗论与诗歌创作初探
-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详细]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关于古代译诗
- 汉族由华夏民族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而成,这是大家知道的。但汉族诗歌中也融入了少数民族诗歌,就不大为人注意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论述。古乐府诗中的汉铙歌是汉初传入的...[详细]
- 《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 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
- 追溯倚声体制的源流,当与古乐府诗“由乐以定词”、“选词以配乐”的创作特点有关;汉代的倚瑟和齐梁时期的倚歌,在体制上也对作为词体的倚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倚声概念形成...[详细]
- 《江海学刊》2007年01期
- 论元泰定、至正间诗风之转变
- 元泰定、至正年间,李孝光、杨维桢唱和古乐府诗,以关注民生、讽刺时事、吟咏怀抱之作代替当时流行的颂扬昌明盛世之音;以张扬一己性情之趣改变一趋于正的风雅之声;以风骨遒劲...[详细]
- 《学术交流》2009年09期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简案
- 文本解读:李白,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人物,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诗豪放飘逸,雄奇壮丽,特别是古乐府诗尤为人称道,《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详细]
- 《文学教育(下)》2008年08期
- 亦谈“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
- 论文针对葛晓音先生《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一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争鸣,一是清乐的定义及清乐的范围,二是盛唐清乐是否衰落,三是盛唐时古乐府诗的兴盛是否以当...[详细]
- 《成都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 “清真词”的悲观意识
- 学界对周邦彦"清真词"的研究尚停留在"精工巧制"的艺术视野上,或以其词"长于铺叙"及"工于音律"为焦点,忽视了"情感"在清真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丰富性。文章从清真词内涵的情感态...[详细]
- 《鄂州大学学报》202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