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哲学视阈下陈荣捷中国哲学典籍外译路径研究
《上海翻译》2017年05期 费周瑛;辛红娟 下载(866)被引(11)


相关文章推荐
- 陈荣捷与刘殿爵的《老子》英...
- 陈荣捷与刘殿爵就《老子》英译展开了争论。此番争论彰显了陈荣捷和刘殿爵各自的翻译思想、批评思想和学术思想。本文以陈荣捷和刘殿爵各自翻译的《老子》译本为基础,结合二...[详细]
- 《国际汉学》2020年03期
- 20世纪《中庸》思想在西方的...
-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中国典籍的重要代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中庸》第一个翻译高峰时期的两个重要译本——陈荣捷和休中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详细]
- 《名作欣赏》2021年03期
- 陈荣捷英译哲学典籍的杂合特...
- 借助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理论,分析了旅美学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指出其译文在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既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英语...[详细]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从认知语境评价译本——以陈...
- 翻译界试图用关联理论来重新审视"译者—译本—读者"三者的关系,同时对不可译和对等性这些理论提出了质疑。但少有研究从实际译本出发,用关联理论来评价译本。本文从关联理论...[详细]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陈荣捷英译《道德经》的杂合...
- 文化的杂合性普遍存在,只要有文化接触就会有杂合。在翻译中无论译者采取哪种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会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从而带有杂合色彩。陈荣捷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详细]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 陈荣捷《传习录》英译的转喻...
- 玛丽亚·提莫泽克(Maria Tymoczko)提出翻译即转喻,认为转喻式的翻译活动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应依据客观环境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翻译手法,服务于相应的翻译目的。本文拟从宏观...[详细]
- 《国际汉学》2019年02期
- 《道德经》三个权威英译本差...
- 中国典籍《道德经》译本数量众多,然而汉学家译本尤为受到关注,其中比较权威的译著学者有美国的R.B.Blakney和中国的辜正坤、陈荣捷等著名专家。本文选取了上述三位学者英译...[详细]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11期
- 陈荣捷《近思录》深度翻译译...
- 陈荣捷《近思录》英译本附有朱熹遗像、译者注、引言、各类序言、选目溯源、《近思录》评论、中国哲学术语翻译、索引表以及注释等15项副文本,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陈...[详细]
-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2年01期
- 从对等翻译理论看道德经英译...
- 《道德经》一向被视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和经典之作,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很多译本。以奈达的"...[详细]
-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1期
- 《中庸》核心概念“诚”的英...
- 该文以《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诚"及其英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翻译论的角度出发,基于理雅各、辜鸿铭、陈荣捷的三个《中庸》英译本,分析探讨了这三个译本中对核心概念"诚"的英...[详细]
- 《海外英语》2019年11期
- 社会学视域下陈荣捷朱子学翻...
-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提出从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方面去考察社会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与表现,这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陈荣捷是世界朱子学界权威,他在海外翻译研究和传播朱子学...[详细]
- 《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