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推荐
- “生生”与“名名”——论中...
- 近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制各自哲学理论的过程中,虽然都力图保持中国哲学的特色,却也均无可避免地挪用或借鉴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观念。这就难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站在西...[详细]
- 《哲学分析》2022年06期
- 第五届罗格斯中国哲学研讨会...
- 为了促进美国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蒋韬(罗格斯大学)与安靖如(Stephen Angle,卫施理大学)、Ruth Chang(罗格斯大学)在2012年共同发起了罗格斯中国哲学研讨会(RWCP...[详细]
- 《国际儒学(中英文)》2022年04期
- 正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上)...
- 本文旨在阐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指出研究者应有之态度,同时反思其使用的话语与方法。首先,指出中国哲学自有其独特性,它不是从“是”说“有”,而是从“存”讲“在”,...[详细]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论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诞生已百年有余,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出现是中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必然,它不仅难以被消解,而且具有旺盛的生...[详细]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对话到行动——作为方法和...
- 【特约编辑按】2021年1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了“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学术工作坊,与会学者围绕着陈少明教授倡导的“做...[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重访、拼图与激生——“做中...
- 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在“之间”做中国哲学
- 陈少明教授在《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1))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做中国哲学”的口号。按其自陈,这个口号首先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一个反思和吁请,即一方面...[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把哲学当作动词——敬答“做...
- 在《“做中国哲学”再思考》(《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一文中,我尝试对论题的由来及我本人的思考,作一个初步的概述。感谢这个工作坊,在得到朋友们的鼓励之余,让我有缘...[详细]
- 《现代哲学》2022年03期
- 中国哲学是如何可能的?——...
- 过去20多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特别是很多学者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辩护,并未触及当初提出的一些根本问题,致使这场争论远未达到应有的深度。下面我从若干方面来谈...[详细]
- 《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06期
- 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兼论中...
- 现象学由于其“朝向事情本身”的思想方法,能够更为柔和地对待中国古代思想哲理,并与之结缘而共生;其所朝向的“事情本身”具有原初给予性、居间构成性和直观明见性的基本...[详细]
- 《河北学刊》2022年04期
- 《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的...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全面转型。在新的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制中,《诗》学被摒出哲学门外、划归文学门类,独马一浮明确地把《诗》学置于六艺之学最为本始、最为枢要的位...[详细]
- 《哲学研究》202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