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 从“官柳”到“亡国树”——...
- 始于唐代的隋堤柳吟咏,是唐人借助运河这一特定文化场域表达其历史意识和现实关怀的典型诗歌主题。唐人赋予隋堤柳以"亡国树"的基本内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学中的柳文化...[详细]
- 《阅江学刊》2018年06期
- 诗人隋炀帝
-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消灭南朝陈、实现南北统一的战争由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在他手里最后贯通的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详细]
- 《书屋》2011年05期
- 唐宋诗词与大运河
- 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始终是唐宋时期连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交通大动脉,与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这一时期又是中国诗词发...[详细]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
- 唐诗中的大运河
- 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到今天已近2500多年了,大运河的开凿,实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伴随大运河千古流淌,不少文学精...[详细]
- 《文艺评论》2011年10期
- 读词短札(之二)
- 兰陵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详细]
- 《文史知识》2010年04期
- 唐长安城的衰败——从唐诗窥...
-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详细]
- 《唐都学刊》2005年05期
- 柳思
- 一棵柳树,就是一段历史,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每棵柳树都在叙述自己的故事,都在展示着一种典雅的人生哲学,都在描绘着美好的理想与渴望,都在承纳着天地亘古...[详细]
- 《北京观察》2019年05期
- 隋堤依稀话杨柳
- 散文“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初春,如果你有兴乘坐汽车,沿着宿县──灵璧──泗县公路东行,沿途就会领略到一种奇观:紧靠公路北边不远处,有一凸起的土垅迤逦绵延,望不到尽...[详细]
- 《安徽林业》199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