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的相互关系
《求索》1988年04期 袁贵仁 ,韩震 下载(1294)被引(52)


相关文章推荐
- 马克思的主体性变革与当代主...
- 近代哲学对主体孤立、自因、独断的理解使主体性走向重建。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在重建主体性上不乏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体性变革的思想精华可以弥补这...[详细]
- 《新视野》2020年01期
- 老子《道德经》的终极关怀思...
- 中国先哲老子著作《道德经》的思想广博而深邃,既有形而上的本源思想,又有形而下的实践旨归。老子的终极关怀思想贯穿此部经典始终。文章从老子终极关怀思想内容的范畴、老子...[详细]
- 《汉字文化》2020年07期
- 网络对人的主体性的双重影响
-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人"自身的思考,无论中外的哲学家,都没有忽视对"人"的问题的追问,没有停止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而当今时代,人类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人的主体性问...[详细]
- 《知识文库》2020年06期
- 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
- 自近代哲学以来,无论是以理性取代上帝,还是将异化的理性归还于人本身的过程,都无不表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技术-协作"维度及经济关...[详细]
- 《山西青年》2019年10期
- 恻隐之心:仁爱情感的本源意...
- 《孟子》中的"恻隐之心",历代大多将其解释为性之发用的情,这是一种将情感对象化打量的结果。面对《孟子》文本本身,本文认为"恻隐之心"是一种先于主体情感的情感,是一种本源...[详细]
- 《北方文学》2017年05期
- 宋明道学新论——本体论建构...
- 二、诚乃万物资始与圣人之本周敦颐对道学本体论建设的贡献还在于,他继承和发挥孟子的"诚"范畴,并将其发展为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出发点,为道学的道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详细]
- 《意林文汇》2016年18期
- 论主体性的统一
-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将先验想象力解释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对共同根的关注实际上在18世纪心理学关于力的多元论和一元论的持久争论中就有其渊源。康德反对力的一元论,...[详细]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7年01期
- 对《论主体性的统一》(1955...
- 当人们不从康德同时代的语境(即主体内关于对象知识的诸种"能力"如何协调统一)出发来思考主体性之统一的问题,而是从自我知识与对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那么康德的思想就...[详细]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7年01期
- 现代技术-工业与“人的主体...
- "人的主体性"确证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与基础。与近代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的确证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在历史中实现的问题。进而,马...[详细]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实事求是和人的主体性
-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释和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准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正确反映现实,因而实事求是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详细]
- 《理论与改革》1993年01期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
-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形成的标志,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阐述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解释了"人民主...[详细]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