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文学与青年学生人文精神构建之间关系
《青年文学家》2017年03期 张海满;张奥


相关文章推荐
- 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
-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详细]
- 《语文知识》2008年01期
- “人文知识思想”:在“精神...
- 20世纪90年代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市场化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最终"选择;而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详细]
- 《文艺评论》2017年10期
- 沈从文作品与人文精神初探
-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更有着丰富的文学教育实践,成就其独特的文学教育思想。沈从文依旧不改初衷地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的湘西土地,心怀着如最...[详细]
- 《北方文学》2017年06期
- 预言与危机:重返“人文精神...
- 一知识分子的“失语”与“大拒绝”2003年,正好是1993年兴起的“人文精神讨论”的“整日子”,上海交通大学以“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为题,邀请这次讨论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王晓...[详细]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 入乡不要乱随俗
- 入乡随俗,意思就是说到了哪个地方,就要随哪个地方的风俗, 以示对人家的尊重。从辩证的角度看,风俗习惯也不外乎有两种,好的和不好的。好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一个地区良好的精神...[详细]
- 《实践》2005年06期
-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笔谈...
-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都显得十分匆忙。真的坐下来读审美型的纯文学的人 ,已为数不多。电视连续剧、纪实文学、流行音乐、互联网文学作品、CD、VCD、卡拉OK...[详细]
-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 文学转型期与人文精神
- 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1992—1993年间酝酿并发端于上海学术界.最早讨论“人文精神”的文章是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上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详细]
- 《学术交流》1996年05期
-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介绍
- 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的“批评家俱乐部”栏目,发表了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了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随后,《读书》、《东...[详细]
- 《内部文稿》1996年19期
- 从启蒙到沟通——90代审美文...
- 进入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审美文化”还是“人文精神”,都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各异,对90年代文化状况的描述不一,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详细]
- 《文艺争鸣》1994年05期
-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我们...
- 吴:《读书》这几期,上海的朋友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等问题。今天,我们江苏几个学人聚谈,看看能否将其中一些问题深化一下。我总觉得,失落也好,遮蔽也好,这些只是...[详细]
- 《读书》1994年06期
- 人文精神的奋力张扬──读许...
- 人文精神的奋力张扬──读许淇《疯了的太阳》徐成淼人文精神的失落,可能是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时刻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科技革命带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人的官能...[详细]
- 《文艺评论》199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