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看“孝”义的演变
《青年文学家》2014年33期 胡春静


相关文章推荐
-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辩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谈士飙起。论辩之风盛行,不仅在学术上,不同的流派、观点互相辩驳诘难,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与保守、军事策略的选择、外交的应对上也都充满论辩精神,儒、...[详细]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
- "引用"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来源广泛,特点鲜明,方式多样,具有重要的功能,并牢牢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土壤之中。[详细]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旁”常用义演变过程初探
- 通过调查"旁"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广博"义是其常用义,春秋战国时期"侧旁"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常用义,汉代以后"广博"义逐渐萎缩,直至失去活力...[详细]
- 《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 邯郸学步
-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姿态优美,便决心到邯郸去学走路。可是,到了邯郸以后,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而且,连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都忘记...[详细]
- 《Women of China》2004年12期
- 风筝趣话
- 风筝,亦称大鸢、纸鸢、风鸢等。根据我国传统的民俗,每到风和日丽的阳春时节,人们总爱到村郊野外放风筝,以清心养神、陶冶情趣。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详细]
- 《语文天地》2005年10期
- 振奋过中国人的标语口号(之...
-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详细]
-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2005年04期
- “军”:战车合围,安危所系
- 我国自古就强调保证军事力量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的安定需要有一个对军队实施坚强领导的最高权威,这就是孟子说的"天下定于一""军"属于会意字,本义是战车合围...[详细]
- 《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15期
- 类型学观照下的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于"字被动式异常活跃,其标记地位显著,值得关注。本文在类型学的观照下,运用标记理论、语法化理论等分析这一时期"被动标记‘于’的地位"、归纳"‘于’字被动...[详细]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老子》《论语》时间副词比...
- 《老子》和《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反映诸子百家思想的两部经典著作。两书在时间副词的使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出现的时间...[详细]
- 《现代语文》2020年02期
- “白刃”补释
- 针对以前学者的分析,对“白刃”一词的来源进行了新的补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冶铁史等资料充分说明:“白刃”之“白”的确切来历。[详细]
-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 略论先秦隐语的产生及发展
- 隐语在先秦时期,大致经历了产生、兴盛、转化三个时期:其产生可追溯到神话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隐语达到极盛状态;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赋、谜语、谶言、民间秘密语等转化。[详细]
- 《天中学刊》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