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经典:电影中的青春岁月
《青年与社会》2005年05期 指环;


相关文章推荐
- 《青春之歌》向电影走去的“...
- 1959年上映的《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与陈怀皑合作导演,是反映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电影,故事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详细]
- 《博览群书》2020年04期
- 电影《青春之歌》拍摄前后
- 昨天给李英敏同志写了封信报告情况。也给青年出版社张羽同志写封信询问我的稿子情况。《烧不尽的野火》在今年四月底,我已全部完成了,约三十五万字。这对我来说,真是艰巨的...[详细]
- 《传记文学》2019年12期
- 从歌剧《青春之歌》看经典作...
- 民族歌剧《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小说,通过主人公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心路历程,为广大观众展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详细]
- 《当代戏剧》2018年04期
- 情爱叙事的被遮蔽与被阉割—...
- 小说《青春之歌》是个人情爱叙事和以成长为线性递进单元的革命政治叙事的交织,其情爱叙事的特点是爱欲由政治表达,在话语夹缝中大胆进行情爱书写。而电影《青春之歌》由于特...[详细]
- 《戏剧之家》2017年22期
- 青春·选择·信念·价值——...
- 歌剧《青春之歌》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部分内容进行改编创作的。创作伊始,本着立足今天审视历史和用今天的审美去诠释经典为原则,根据演出立意,以及歌剧的...[详细]
- 《影剧新作》2016年02期
- 歌剧《青春之歌》带来的喜悦...
- 笔者2009年9月18、19日两度观瞻歌剧《青春之歌》,其成就甚可喜,但更让我充满期待。选材精、应运而生2009年适逢杨沫的原作问世50年,也是同名电影问世50周年,种种历史机[详细]
- 《人民音乐》2010年04期
- 歌剧《青春之歌》诞生记
- 2009年5月1日,原创歌剧《青春之歌》在北京大学首演;5月4日,在世纪剧院公演。这天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纪念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从早到晚数次播出了歌剧《青春之歌》演出...[详细]
- 《歌剧》2009年10期
- 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
-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至今魅力犹存。它诞生之时,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影片在开拍前后均曾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引起争议、遭到批判;又由于原著的特殊背...[详细]
- 《文史精华》2006年02期
- 《青春之歌》采访纪要
- 陈汉元(总策划):有一天,张光北跟我说,陈建功受杨沫先生的委托,打算把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成电视剧,搬上屏幕,希望我参与,一道操作。我几乎是没加思索,就立即表示赞同了。[详细]
- 《当代电视》1997年09期
- 芦嘉川举起一怀酒——赞《青...
- 林发荣画按照传统的习俗,除夕夜总要亲人聚首,检验一年来走过的脚印,企划未来的春播、秋收……可是,一群无家可归的游子,却揪心地发愁—啼嘘泪流山河碎,长夜漫漫几时休!是个...[详细]
- 《电影评介》1979年05期
- “执拗的低音”:20世纪50年...
- "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种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尤其指同一个别事物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种类的属性之间的不可通约性。"[1]当异质性表征在同一个别事物身上,往往会产生中心-边...[详细]
- 《电影评介》202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