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孝与“无后为大”
《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骆承烈 下载(934)被引(15)


相关文章推荐
- 《孟子》疑难字句考辨
- 为《孟子》的疑难字句提供新解,包括“污不至阿其所好”(《公孙丑上》3.2)、“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公孙丑下》4.2)、“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公孙丑下》4.4)、“徒...[详细]
- 《关东学刊》2022年04期
- 由性命相分观孟子性体之成
- 先秦时期,“性”之含义与“生”之本义相关,并在“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主要体现在将道德与人性相联系。“命”之含义则主要指上天的命令,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强制。孟子意...[详细]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1期
- 整体性实存之善——试谈《孟...
- 孟子性善论是本善,还是向善?善(道德)的根据源自哪里,来自何处?善是先天内在本具,还是后天外在塑造?古往今来,实是异说纷呈。李景林先生集数十年精思体会而成的《孟...[详细]
- 《走进孔子》2022年06期
- 《孟子》“空乏其身”标点、...
-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题收入各类《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必读甚至必背的课文,也就成为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所有中...[详细]
- 《文史知识》2022年12期
- 《孟子》首章与儒家义利之辨
- 直面政治资本对道德资本的傲慢,《孟子》首章设置并敞开的主题是义利之辨。它包括逻辑依次递进、含义逐渐展开的三个要点:一是坚守义以为上的原则,将道义当作最高原则;二是遵...[详细]
- 《中国哲学史》2021年06期
- 《孟子》何以为经典?
-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孟子》中的话说明为政精神,如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中,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干在实处...[详细]
- 《秘书工作》2022年03期
- 《孟子》之“天”的三重面相...
- “天”在《孟子》中是一个枢纽性概念。《孟子》之天虽内涵宏富,但大体无外乎两类:自然之天与人格化之天。由于前者鲜有思想价值,故研究重点在于后者。对其进行集中诠释显...[详细]
- 《船山学刊》2022年02期
- 《孟子》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 战国中期的孟子,在回应时代的政治、伦理问题时,将自然现象和技术活动广泛地与社会现象相联系、对照,作为儒学经典重要组成部分的《孟子》也蕴含着古代科技思想成分。科技...[详细]
- 《社会科学动态》2022年04期
- 说《孟子》“百亩之不易”“...
- 《孟子》“百亩之不易”、“易其田畴”句中“易”字,坊间著作存在“容易”“治”“休地力”“通‘埸’,边界、划界”等误解,文章认为两例“易”字均应读为“赐”,赐予,...[详细]
- 《汉字文化》2022年09期
- 孟子“平治天下”思想研究
- “平治天下”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理念,以孟子的言说最为典型且影响深远。孟子“平治天下”思想,以内政邦交一体化视角,由仁心而仁政、由仁政而王道层层展开,涉及国...[详细]
- 《孔子研究》2022年03期
- 成圣之机:孟子升格因素的多...
- 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塑...[详细]
- 《走进孔子》202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