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代中日社会意识的不同看中日耻感文化
《考试周刊》2014年65期 姜芳;张卫娣 下载(237)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东北文化的守护人
- 曹保明是一位东北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文化学家,几十年来,他一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思想和文化无私地奉献给吉林人民。他以100多部记载吉林文化史、村落史、民俗史的著作,成为...[详细]
- 《新长征》2018年01期
- 在文化视野中观照文艺消费
- 文艺消费的兴起,大多是与现代人新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处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荷兰文化学家C.A.冯·皮尔森指出:“明天的世界将是一个有许...[详细]
- 《学术研究》1998年10期
- 论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 自从“文化”一词产生以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学家,无一不把民俗看作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文化现象之一。然而,民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与整个文化系统的关系如何?民俗学研...[详细]
- 《民俗研究》1992年03期
- 文化学——俄罗斯新的“老套...
- 近十年来,“文化学”(kul’turologi,有时写作kul’turovedenie)教科书逐步占领俄罗斯书店的柜台,并且积极参与触及部分后苏联社会的话语解放运动。文化学不仅仅是书店的业绩...[详细]
- 《第欧根尼》2005年01期
- 文化史
- 文化史是通史的分支,它研究今昔无文化民族的历史发展。如果我们把考古学家和人类语言学家这类专家统称为人类文化学家,那么文化史几乎总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这个定义意味着,...[详细]
-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
- 著名学者邵汉明先生及其学术...
- 邵汉明研究员是著名文化学家,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社会科学战线》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详细]
- 《文化学刊》2008年05期
- “转型”转到何时
- “转型”转到何时.“转型”这个词,近十来年流行得很。大凡什么东西一不小心变成了时尚,就不仅光艳逼人,更常常带上了一种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莫名神圣。不信,试试看,不给人笑你...[详细]
- 《美术观察》2000年01期
- 赫哲族鱼皮制作文化及其产业...
- 作为中国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其中鱼皮制作技艺更是渔猎文化的...[详细]
- 《剧作家》2013年05期
- 被忽视的环节:“预测”本身...
- 历史巨大的事变常常使事变前“文化学家”精心构想的“文化预测”面临窘境。似乎顺着某种逻辑上合理的线索,从过去走向今天走向明天的文化之流,突然发生了逆转,出现了以前不...[详细]
- 《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 岗底斯山及其神秘文化
- 岗底斯山及其神秘文化诺布旺丹历史上的岗底斯山及其文化文化学家认为藏族文明的曙光——本教诞生在象雄中部的微莫砻仁地方。古代文献中说象雄西起大食,东至安多,而微莫慧...[详细]
- 《中国西藏(中文版)》1996年03期
- 自由主体与文明国家——从比...
-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各种文化对话的实践出发去考察问题。我认为由于“思维相同性”这一空洞概念 ,文化对话或多或少是随意的 ,不客气地说 ,这种对话又是漫无边际的。恰恰相...[详细]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