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3年09期 韩利 下载(212)被引(1)


相关文章推荐
- 从戚继光抗倭看明朝的海禁政...
- 海禁政策在明朝被长期执行,明代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都不曾明令推行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使沿海的倭寇得到清剿,海商的私人贸易也得到限制。到了清朝,海禁政策被更严厉地执行...[详细]
- 《考试周刊》2015年44期
- 《戚继光抗倭》片段教学案例
- 课改的关键是改变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式,我讲授华师大版初一(下)历史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课时,充分发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优势,将各种版本教材资源、网络资...[详细]
- 《新课程(中学)》2014年12期
- 冯玉祥的《我》
- 在泰山脚下的冯玉祥将军墓碑前,镌刻着将军的一首自题诗《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详细]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08期
- 明代福州造船业兴盛的原因
- 明代福州造船业十分兴盛,福州造船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福州造船业发展的自然历史条件、福州商品经济发展、福州对外贸易发展、郑和下西洋、抗倭斗争、福州与琉球友好...[详细]
- 《新课程(中学)》2015年10期
- 身边的历史
- 宁波市镇海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浙东门户"之称。明中叶以来,镇海先后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御侮战争,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丰...[详细]
-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06期
- 让历史走进生活
-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而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这样的特点恰好与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反,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因此...[详细]
-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03期
- 浅析乡土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
- 乡土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见的,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中富有活力的因素,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它一般指以一定行政区域、范围记述人、事、物,包括行...[详细]
- 《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 高参与率和高认知水平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方面。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在具体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纲领性的核心问题,合理...[详细]
- 《教师》2016年01期
- 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
-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强化课程资源...[详细]
-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 “立正”“稍息”口令的由来
- 军训或列队操练时,都有"立正"和"稍息"的口令。"立正"的语义是命令队伍或个人按规定的动作原地站好;"稍息"的"稍"读音shao(不读shao),语义是命令从立正姿势变为休息姿势。(释...[详细]
- 《语文学习》2013年11期
- 活页填字
- 横向一、一部首发于网络的小说,作者为天下霸唱,主要内容是盗墓寻宝。二、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三、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成书于春秋...[详细]
-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