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动”之特质
《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潘建红,郝一双 下载(134)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的...
- 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会议上,公认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国无道德则亡,民无道德则乱,国...[详细]
- 《宁夏教育》2000年Z2期
- 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德...
- 新世纪以来,道德认知神经科学非常重视对情绪、情感等"热加工"心理机制的研究,但对情感的重视并不能完全代替逻辑推理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地位。许多研究也已证实,推理与情感...[详细]
- 《山西青年》2017年16期
- 后现代文化对道德教育研究的...
- 后现代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变革。然而,其叙述的模糊与观点的驳杂妨碍了其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思想渗透力。只有透过其纷乱的理论,把握其清晰...[详细]
- 《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5期
- 心理—道德教育:课程的视域
- 心理—道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形态,兼有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共同属性,其特质集中体现为融合性。在心理—道德教育大课程体系中,学科性心理—道德教育、活动性心理—道...[详细]
- 《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 制度框架下的道德教育研究
- 课题类别:国家青年基金学科分类:德育本课题旨在挖掘制度的道德教育意义与价值,通过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来阐释制度背景下道德教育持续推进的基本原则、可行途径和发...[详细]
- 《中国德育》2010年01期
- 反思道德教育价值:“科学道...
-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人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详细]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1期
- 道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好生...
- 道德教育有完善人的德性品质,提升人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人过上“好生活”的责任。“好生活”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但它同时也是建立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的基础上的,假如作为整...[详细]
- 《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2期
- 再论道德教育
-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两种对立观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解读"立足于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向善的品德这一基础之上,肯定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详细]
- 《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AME)
-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 (TheAssociationforMoralEducation,AME)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成立于 1 976年 ,其使命是为那些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道德方面感兴趣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跨...[详细]
- 《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色及其...
- 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在儒家理论指导下,建立在实践原则基础上的道德过程教育,它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强调建立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价值观,注意建立大道德教育体系。...[详细]
- 《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
- 该文概括并评述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总结出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通...[详细]
-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