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志伏邪理论探讨失眠症的病因病机
《湖南中医杂志》2014年10期 刘英杰;齐向华; 下载(477)被引(23)


相关文章推荐
- 探析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
-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详细]
- 《辽宁中医杂志》2020年09期
-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调控晚期糖...
- 高血糖的长期存在导致代谢记忆效应的出现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形成的重要原因,尽早控制代谢记忆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过度形成不仅是引起...[详细]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年24期
- 历代医家伏邪观
- 伏邪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详细]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01期
- 中医“伏邪”理论与恶性肿瘤...
- "伏邪"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伏邪"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伏邪定义,更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死亡率高;...[详细]
- 《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年01期
- 伏邪理论的探讨
- 目的剖析伏邪理论的产生发展概况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和文献,探索伏邪理论的源流,从前人的智慧和宝贵经验中汲取知识。结果全面解读和认识了伏邪理论...[详细]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
- 从伏邪理论论治免疫性血小板...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故可从伏邪理论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的...[详细]
- 《新中医》2018年06期
- 伏邪学说理论探析
-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详细]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12期
- 伏邪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
- 伏邪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充实、发展、完善与成熟于明、清时期,及至现代,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分为狭...[详细]
- 《新中医》2014年08期
- 伏邪理论初探
- 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对伏邪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伏邪的来源分为外感伏邪及杂病伏邪两类,以期促进伏邪理论体系的完善,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把握病因。[详细]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未分化脊柱病发病与伏邪关系...
-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u Sp A)的发病是伏邪致痹。伏邪是贯穿 u Sp A疾病始终的内在因素 ,湿热内伏是u Sp A急性发作期病机转化的关键 ,外邪相引是发病的必要条件 ,痰瘀遗伏是病...[详细]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对伏邪理论的认识及临证体会
- 本文回顾了伏邪理论的流源,归纳了伏邪理论的特点,试图给出伏邪致病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伏邪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体会[详细]
- 《北京中医》199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