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现实人超越观念人、感性人的节点——再议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当代意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雒新艳; 下载(256)被引(1)


相关文章推荐
-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
- 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中,针对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和西方近代的理性史观,强调用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来解释人类的历史与活动。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频...[详细]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 “感性意识”:邓小平现代化...
- “感性意识”作为邓小平现代化思维中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征和本质体现,具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它深深置根于具体的、实际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对活生生感性实践活动或现代化建设...[详细]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 在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中,自然都是人的抽象对立物,而在马克思这里,自然具有了感性的人的本质,从而真正使得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具有了人的本质规定。[详细]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 超越近代“理性”的走向:马...
- 近代理性的疯狂使它失去了曾经具有的唤醒人的自由与尊严、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蓬勃精神 ,转向了与独断、迷信、极权相连的异化道路。而以现代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非...[详细]
- 《人文杂志》2002年05期
- 回到人的事情本身——论历史...
- 马克思立足于全新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创立了一门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和发展过程以引领人的感性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历史科学。在胡塞尔现象学视角,历史科学...[详细]
- 《江淮论坛》2013年03期
- 论马克思的“感性”审美特质...
- 本文通过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感性一词的阐述,剖析出现代性艺术中的弊病(达达主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并以此反思、指导当下我们的艺术活动。...[详细]
-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1期
- 社会感性及其教化——兼论《...
- 本文剖析了马克思所要求的与解释世界相对待的改变世界的问题,尝试提出与改变世界密切相关的社会感性一说,进而依修辞学的尺度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论证其倚重并重塑社...[详细]
- 《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
-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详细]
- 《学术论坛》2012年09期
- 论“感性”范畴的两个起源—...
-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感性"内涵着"能动性"和"受动性"两大张力,是"逻各斯"和"努斯"的统一。其中,能动性起源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或"能动性"思想,而受动性则起源于费...[详细]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西方传统感性思想与马克思的...
- 感性思想历来是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要想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之间做出简单而明确的区分,就要澄清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与传统感性思想之间的本质区别。本文认为,传...[详细]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6期
- 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
-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详细]
- 《求是学刊》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