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第二轮班”现象真的存在吗——基于女性教育、职业和收入特征的实证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王琦;纪雯雯;孙政琳;马立红; 下载(361)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教育发展对少数民族男女性别...
- 本研究使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教育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男女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男女在姓氏继承、财产继承、性别分工观念上存在差别,两...[详细]
- 《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02期
- 情感劳动与性别分工
- 劳动的性别分工从早起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中,最明显的体现是情感劳动的产生以及其女性化特征,这一过程的演变和发展促使了情感劳动的商业化。情感劳动理论产生于西方,...[详细]
- 《青年与社会》2018年32期
- 现实的解构与重构:虚拟社区...
- 随着虚拟网络空间形成,网络成员间交往互动、分工合作不受性别、地位等诸多限制,这种虚拟社区本质上有解构实在社区社会性别分工机制的功能,预示着未来社会性别分工发展会有...[详细]
- 《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 制度变迁、劳动性别分工与职...
-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经济时期的劳动性别分工和职业性别隔离现象,认为再分配时代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参与,劳动性别分工总体上呈现"去性别化"的特征,但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表现...[详细]
-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12期
- 女性主义对构建和谐家庭性别...
- 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社会分工,在生产关系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家庭福利的作用。但是却把女性置于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详细]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老人问题对策的新视角:老人...
- 老年人的孤独、贫困、疾病以及生活自理和护理等老人问题的产生与“男主外 ,女主内”这种传统性别分工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 ,在职业、家庭和社会等领域...[详细]
-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 黎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性别分...
- 海南黎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工艺原始为特色,其中黎锦、黎陶技艺还被誉为我国纺织和制陶的"活化石"。受特殊的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历史上黎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原始阶段,使...[详细]
- 《创意设计源》2021年01期
- 科技主导社会性别分工的发展...
- 男女家庭地位的革命标志着沿性别轴线划分劳动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现代社会认同性别生理性差异,但更强调分工中个体地位与作用的平等性。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和精细的专业化改...[详细]
- 《学术论坛》2015年09期
- 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
-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传统社会学和女性学对情感劳动分工及其商业化特征、后果的不同解释以及情感劳动的理论潜力。文中指出,在传统的社会学和亲密关系经济学的视野下...[详细]
- 《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3期
- 传统性别分工对选用女性干部...
- 当今各级政府干部选用,性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定作用,从而导致女性参政处于不利地位。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是传统性别分工所带来的影响所致,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详细]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
- 论农村妇女对传统性别分工的...
-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开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寻求自身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出现的“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格局对传统的挑战。[详细]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