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艋舺》中象征符号所表达的成长主题
《电影评介》2014年04期 肖小和 下载(247)被引(2)


相关文章推荐
- 电影《艋舺》中的复杂人物心...
- 电影《艋舺》讲述了发生在庙口和艋舺的悠悠往事。本文从《艋舺》的两个关键人物——和尚和蚊子入手,对电影中复杂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心理塑造上的...[详细]
- 《戏剧之家》2015年10期
- 《艋舺》:台湾电影的新拓展
- 《艋舺》不但让台湾电影提升了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对台湾地区本土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可以说,《艋舺》实现了台湾电影的新拓展,在保有原有台湾电影文...[详细]
- 《电影文学》2014年02期
- 试论电影《艋舺》二元对立的...
- 以八十年代台湾黑社会为背景的《艋舺》,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台湾的黑帮电影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与其他黑帮电影不同,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的冲突仿佛不是...[详细]
- 《电影评介》2010年04期
- 从“另类”到“末路”——论...
- 影片《艋舺》将黑帮电影和青春文艺进行了有机的缝合,借黑帮的外壳来阐释青春烂漫且残酷的内核。《艋舺》中的人物命运也经历了从"另类"到"末路"的曲折历程,解构了黑帮能够为...[详细]
- 《电影评介》2010年18期
- 兄弟情
- 关于《艋舺》这部电影,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对于艋舺人来说,其中有些可能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但是,《艋舺》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小城市。从各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对艋舺...[详细]
- 《汽车生活》2010年04期
- 从《艋舺》看台湾电影产业的...
- 2010年2月,一部名为《艋舺》的台湾电影上映后,迅即风靡全台。它致力于探索故事情节的多种口味、商业大片的制作方式和创新多元的营销策略,打破了台湾电影过去的运作模式,颠...[详细]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越草根,越泪奔——浅谈电影...
- 以再现八十年代台湾黑道的《艋舺》,不仅创下台湾片史上首日最卖座票房,也是20年来首部挤进春节贺岁档的台产片。这部纯台湾血统的青春动作片,将镜头聚焦于台北早期最富社会...[详细]
- 《电影评介》2010年23期
- 台湾贺岁怀旧电影建构之台北...
- 以《艋舺》《大稻埕》两部取得票房佳绩的贺岁怀旧电影为例,本文讨论其是否能够勾勒都市"记忆之场",以及其建构的是何种台北的空间历史。两部影片以台北最早的商业繁华地区艋...[详细]
- 《当代电影》2019年09期
- 论《艋舺》中作者电影和类型...
- 广义的类型电影是指按照某种电影样式的标准化规定生产出来的,在形式上、风格、影像和主题上非常类似的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是一种"带有文化性质的工业制作",或者说是一种商业...[详细]
- 《长江丛刊》2016年18期
- 从《艋舺》走红看台湾电影现...
- 一部黑帮片,可不可以拍得文艺腔十足?《艋舺》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但《艋舺》在台湾大卖以及备受内地影迷关注,不在于它的黑帮元素和文艺片表现方式,而在于它是部原汁原味...[详细]
- 《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0年10期
- 台湾“后新电影”本土文化景...
- 20世纪9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日渐式微,为了在艰难处境中寻求生存,台湾电影人在延续呈现本土文化景观的同时,融入商业元素,显现出电影类型化和本土化并存的特质。作为黑帮片与...[详细]
- 《视听》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