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电影评介》2014年02期 钱娟; 下载(331)被引(4)


相关文章推荐
-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前景化...
- 一、《北京遇上西雅图》内容简介"拜金女"文佳佳以前是一个美食杂志相关责任编辑,她在这家杂志工作了很多年,而且对爱情有着很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她对《西雅图夜未眠》有着爱...[详细]
-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14期
-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符号意...
- 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让符号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符号从此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媒介。电影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艺术,把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艺...[详细]
- 《电影文学》2014年12期
- 发现真爱
- 该片是一部试图向经典爱情电影《西雅图夜未眠》致敬的作品。虽然该片将"小三"、"软饭男"等现实中的现象搬上了荧屏,但这里面的"小三"只是一种身份,"落魄"只是一种处境,真爱...[详细]
- 《中国厨卫》2013年07期
- 《北京遇上西雅图》四人谈
- 时间:2013年3月1日地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七楼会议室缘起杨远婴(以下简称杨):晓路两部影片的起点都很高:制片背景强大,演员阵容整齐,内容诉求简洁,电影的"点儿"打得很准...[详细]
- 《当代电影》2013年04期
-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看中西...
-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中西文化中的众多不同。本文从风俗习惯、对待隐私的态度以及婚恋观三方面阐述在全球一体...[详细]
- 《电影文学》2013年22期
- 探询《北京遇上西雅图》成功...
- 作为一部国产爱情喜剧片,《北京遇上西雅图》几乎是以"零差评"的成绩取得了巨大成功,与以往多数爱情片不一样的是,它将爱情与时下许多现实性的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影片具有了一...[详细]
- 《现代交际》2013年09期
- 从陌生化角度解读电影《西雅...
-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中的情节、角色和语言方面的陌生化技巧进行分析,探讨了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审美感以及其魅力所...[详细]
- 《文学教育(上)》2015年11期
- 西雅图国际影展——《洗澡》...
- 第二十六届西雅图国际影展历时二十五天,于六月十一日揭晓,该影展的奖项均由美国观众直接投票选出。西雅图国际影展开始于1976年,当时的北美影展尚屈指可数。该影展迅速得到...[详细]
- 《电影评介》2000年08期
- 解读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 《北京遇上西雅图》凭借票房突破5亿元的大关,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国产爱情片票房的冠军。这部极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除了得益于商业运作、明星效应等外部因素外,更多的是源于...[详细]
- 《青年文学家》2013年09期
-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类...
-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创作缘起,是美国女编剧诺拉·艾芙隆于1993年编剧并导演的爱情喜剧片《西雅图夜未眠》,二者构成明显的互文和对话关系。薛晓路当初放弃翻拍《西雅图夜未...[详细]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东方...
- 《北京遇上西雅图》毫无疑问是一部爱情片,但同时它也是一部针对女性观众的女性题材电影,而薛晓路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兼编剧,她改变了以往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爱情故事,她对女...[详细]
- 《电影文学》2015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