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三不朽”思想及其企业激励意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王士良;谷明书; 下载(154)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论儒家的敬天信仰
- 与殷商的"神权至上"不同,周人所持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作为周代文化的推崇者和传承者,儒家倾向于世俗化的政治。但儒家对于宗教的态度又是复杂的。一方面,儒家对...[详细]
- 《学术交流》2020年11期
- 韩非子对儒家批评之重构
- 儒法关系是中国政治史与思想史的重要话题,与政治哲学的核心话题相关。本文试图处理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部分,即韩非子对儒家的批评。通过系统整理并逻辑上重构这一批评,我们...[详细]
- 《中国哲学史》2020年06期
- 内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内在超...
- 以内在超越确定儒家思想特质,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主张。这是力求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质的一种进路。随着中国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说流行开来以...[详细]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0...
- 儒家之义是后果论还是道义论...
- 方旭东教授将儒家之义解释为"宜"。"宜"原本是理性的应当、是道德之"宜",但方教授却将"宜"解释成了利益之"宜"。方教授之所以把儒家之义解释为利益之"宜",就在于他把儒家追求...[详细]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01期
-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
- 一、儒家成就自身的智慧:人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广义的"儒家智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分是非、对错的道理理性;二是明辨善恶、好坏的伦理理性。《论语》中谈到的"知"和"智...[详细]
- 《齐鲁学刊》2019年06期
- “修道”“尽性”以“成人”...
- 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详细]
- 《齐鲁学刊》2019年06期
- 儒家“以直报怨”与恕道的原...
- 儒家行恕以分清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为认知条件。孔儒对待怨仇的处理态度体现出恕的原则性。励行恕道,得看对象。儒家以爱人为本,但也疾恶如仇。符不符合仁义原则是衡量仇...[详细]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01期
- 儒家始祖形象的三种形态及其...
- 传统儒家从未停止对事物根源与本质的探索。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始"之字义常常兼具逻辑上的原初性与价值上的根本性。始祖作为生民存续之始和人道的开端,其形象隐含着...[详细]
- 《开放时代》2020年02期
-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对偶...
- 儒家的人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会科学范畴。其中"关系本位"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关系"的理论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会理论或放入本体论...[详细]
- 《社会学研究》2020年01期
- 儒家自由思想:《世界人权宣...
- 早在18世纪,儒家推己及人的自由思想就融入了《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自由条款。儒家仁的学说及其他自由思想,对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及其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儒...[详细]
- 《人权》2020年01期
- 论儒家“仁爱”思想对中国培...
-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对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产生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儒家"仁爱"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主导和...[详细]
-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