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入晋国原因之探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王浚波 下载(202)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鲁国丧葬礼俗的当代遗存
- 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一直是礼乐文化的推行地与践行地。当代曲阜地区的丧葬习俗不仅继承了鲁国传统的丧葬仪节,而且也继承了鲁国的丧葬礼仪精神。鲁国丧葬礼仪中所体现的孝道...[详细]
- 《炎黄地理》2021年05期
- 试论三桓世卿的性质及其对鲁...
- 以"三桓"势力为代表的鲁国世卿是春秋中后期政治权力下移的典型代表,其崛起与专权对鲁国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桓得以在鲁国政坛盛久不衰,得益于宗法继承制下的"大宗不...[详细]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姬姓宗邦,诸侯望国——鲁国
- 在周代,宗法制度非常完备,诸侯国商议大事,举行活动,往往采取会集结盟的形式,而在此时,各国的排列次序也都遵循"尊尊而亲亲"的宗法精神。一般而言,"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左...[详细]
- 《文史知识》2008年08期
- 略论三桓分公室与春秋晚期的...
- 以三桓为代表的鲁国贵族政治的发展进程,以及三桓分公室之于鲁国政治的影响等问题乃是春秋史上的重要课题。通过三桓两次分公室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三家实力的真正强大以及...[详细]
-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5期
- 采邑与春秋时期的鲁国政治
- 春秋时代鲁国政治的显著特点是:执政之卿都出身于公族。非公族不得执鲁政,这似乎是鲁国的不成文法。因此鲁国卿大夫之间的争夺主要是公族内部的争夺。鲁国的大采邑主虽然都出...[详细]
- 《齐鲁学刊》1992年02期
- 鲁国少人才
-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详细]
- 《国学》2008年10期
- 试论西周时期鲁国“殷民六族...
- 试论西周时期鲁国“殷民六族”的社会地位杨朝明周人灭商以后对殷商旧部采取了“怀柔”政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即使像参加武庚之叛的殷“顽民”,在被强制迁到成周附近以...[详细]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
- 鲁国的奴隶制问题
- 在鲁国,建国之始就有很多“丑类”(《左传·定公四年》)。到春秋初期,也有“早隶之事”(《左传·隐公五年》)。直至春秋后期,还有赠送大批奴隶的现象存在(见《左传·成公二年...[详细]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鲁国“公室”考
- 多数学者将《左传》中鲁国"公室"之"公"理解为国君,并与《左传》称呼鲁国在位国君之"公"混同。考察"鲁侯""鲁公""公室"等词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用法,发现"公室"之"公"与《左传...[详细]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
- 鲁国的历史地位与鲁国史研究杨朝明鲁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然而,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详细]
- 《史学集刊》1995年04期
- 分封鲁国的学术文化史意义
- 西周初年的分封诸侯,带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官学下移,即西周王室的学术下移到了诸侯国。这在分封鲁国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分封鲁国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详细]
- 《东岳论丛》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