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苏富忠 下载(385)被引(17)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西人性观:历史的嬗变与比...
-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详细]
- 《思想战线》2010年05期
- 《老子》人性观略论
- 《老子》一书在对道的宏观论述之下,一种以道为本的人性观体系自然而成。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在老聃的人性观里,并不是简单地将人性以"善"与"恶"作为界分,而是在对人道的阐发...[详细]
-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11期
- 中国人性观的共同点
- 对人性的认识,是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锲而不舍地要解答的斯芬克斯之谜。现代,当人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重新审视时,解答此斯芬克斯之谜的兴趣又变得浓厚起来。本文试对中...[详细]
- 《湖湘论坛》1996年01期
- 论孔子以人性观为基础的道德...
-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一个命题。孔子的人性观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其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根据,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详细]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
- 法治与德治的宗教人性观起源
- 西方的法治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德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宗教渊源。中西宗教不同的人性观催生了中西方不同的治国思想。基督教的原罪教义认为人性是恶的,因此立约与法治才是社会治理...[详细]
- 《金田(励志)》2012年07期
- 充满激情的人性——论苏格兰...
- 人性的问题是贯穿于弗格森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主线。本文首先介绍了弗格森对人的自然史及人类社会演进的考察。接着,重点分析弗格森人性"多样性"的理论,即人类天生具有区别...[详细]
- 《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 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详细]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试析儒家与基督教的人性观及...
- 儒家和基督教文化反映着不同价值取向。从水火两立的教义原理和水火交融的道德实践两方面探讨儒家与基督教中的人性观异同,旨在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并提升人生价值。[详细]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同情与仁慈——休谟人性观管...
- 休谟认为,一个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和正常的情感的人,通过同情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仁慈的情感,但只有具备 慷慨的德性品质的人才能将这种情感外化为仁慈的行动。从《人性论》中...[详细]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论宽容意识的人性观基础
- 现代西方的宽容意识是以其具有悲剧意识、平等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凸现人的自由意志的动态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是喜剧意识、等级主义、泛道德主义、忽...[详细]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7期
- 试论梭罗与爱默生人性观的异...
- 超验主义的人性观对美国清教主义的性恶论形成极大的冲击,为美国式个人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爱默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晚辈的梭罗吸收了爱默生的人性观,但...[详细]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