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人的本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刘娟娟; 下载(805)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乌合之众》的群体解读
-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群体存在的必然性,而群体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透彻分析了群体心理和群体力量,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详细]
- 《山西青年》2017年01期
- 善待他人
-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认真合作、相互帮助,否则无法生存下去。如此说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若从大的方面说是善待群众,善待人民,善待人类;从小的方...[详细]
- 《企业文化》1999年04期
- 官员该如何把握交往之道?
-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一种"群居性动物",也因此体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长期存在。当今社会,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作...[详细]
- 《党的生活(黑龙江)》2014年10期
- 善待他人
- 最近,笔者读了《孔子:圣贤一生》一书,感慨良多。孔子的思想前后贯穿一个“义”字,依笔者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善待他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与人之间必须认真合作,相...[详细]
- 《技术监督纵横》1997年09期
- 人之生命的生存论解读
- 人之生命的双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生物本质预示着人之生命的有限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成为人之生命存在的可能与超...[详细]
- 《理论月刊》2014年01期
- 从个体到社会:浅谈社会心理...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是个人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本文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实例,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进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会)条件下对人产生的普遍的情绪,认为...[详细]
- 《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23期
- 人、社会、文化三个相关范畴...
- 厘清人、社会、文化三个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是研究文化问题的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在人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不仅已有了完整的文化运行机制,而且这种机制还成...[详细]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 审己度人
-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生存的相互依赖性,交际便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不过,自封状态下的民族礼仪往往只是盲目的继承,这样的延续很容易使人们变得循规蹈矩。对外...[详细]
- 《现代交际》1995年07期
- 从人的本质学说探源“为人民...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伦理原则,这就使"自我牺牲"始终同历史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对社会发展...[详细]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关于人的本质再探究
- 关于人的本质,学术界提出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说“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有的说“劳动、需要、交往、意识”是人的本质;有的说“实践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人的本质;...[详细]
- 《菏泽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 人的社会性辨析
-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属性,"我"的基础是"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他我"二者互融;"利他"和"利我"是辩证的统一体,奉献的人生才有社会意义;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详细]
- 《长江丛刊》202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