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聚焦和内聚焦:华语电影关于“残酷青春”的两种叙事模式——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东南传播》2015年05期 陈春波 下载(2474)被引(11)


相关文章推荐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文化...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的声誉之作,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将20世纪60年代台北的眷村生活铺陈开来。电影将镜头对准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同年龄...[详细]
- 《电影文学》2017年13期
- 青春外衣下的时代困境——看...
-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原了一桩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杀人案,勾画了少男少女们组成的帮派之间的斗争。导演将小人物的青春悲歌置于60年代的时...[详细]
- 《散文百家(理论)》2021年01期
- 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
- 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了客观记录。在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眷村文化""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冲突和大半个中国的方言,以及在当时...[详细]
- 《视听》2019年10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继"都市三部曲"后完成的一次历史批判,影片借由一场真实的少年情杀事件,牵涉出一段禁忌的时代记忆,还原压抑的时代氛围与焦虑的个体生存状态...[详细]
- 《电影文学》2017年20期
- 历史的切片与残酷人生——看...
- 在历史课本与鲜活记忆似乎永远隔膜的现实中,任何一种重建历史时空的企图都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冒险。同样的,就历史中一个貌似偶然的事件而言,抛弃想当然的、公式化因果关...[详细]
- 《福建艺术》2004年05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台...
- 新媒体时代电影影像传播效果增强,使影片中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民众对于客观现实的判断。在少有的还原真实事件的电影中,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较为出色,并且在影...[详细]
- 《电影文学》2015年19期
- 传播学视野下的视听符号研究...
- 符号是传播的要素,在人类的社会传播中,符号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样,符号学在影视创作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艺术形态,它指在利用光线、色彩、声...[详细]
- 《科技传播》2018年14期
- 你需要重看《牯岭街》
- 通过一起谋杀案件来展开对社会图卷的精细描绘,《牯岭街》的做法对后来的电影影响巨大,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便是一个精彩的例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的一...[详细]
- 《中国企业家》2016年07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
-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将一桩三十年前的少年杀人案件搬上银幕,用近四个小时的时长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青春残酷寓言,希望通过那个年代的线索让时人看清当时的...[详细]
- 《艺苑》2017年04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身...
- 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杨德昌以当代语法重新引述台湾20世纪60年代那段历史,寄寓其关于现代性的深沉思考。无论是在自恋与侵凌的辩证法中误认自我身份,还是知识分...[详细]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场景...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借一桩青少年杀人的犯罪事件来反映上世纪60年代台湾现实社会与各阶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电影,取材于导演在14岁时所读中学发生的一件真实少年情杀...[详细]
- 《唐山文学》201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