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解剖与文本人文的双向回旋——从《名作细读——微观分析研究》看孙绍振的研究方法
《东南学术》2006年03期 叶勤;吴励生 下载(1074)被引(22)


相关文章推荐
- 是演讲课,也是文学课——感...
- 他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他的解读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他的演讲现场更是掌声不断、笑声不绝。只需听一次,你就会喜欢上的文学课!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孙绍振先生,现为...[详细]
- 《中学时代》2021年08期
-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
- 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华人文学的新时代。"五四"诸多代表性人物中,我喜欢穿梭于林语堂、梁实秋两位大师的作品,看他们跨东西文化、评宇宙文章的智慧与幽默!百年后的2019年,...[详细]
- 《名作欣赏》2020年04期
- 孙绍振: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
- 访谈嘉宾: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第六、七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八、九届福建省政协常委语言需要反复实践《同舟共进》:如今,有的学子对语文课存在一种误解,觉...[详细]
- 《同舟共进》2020年12期
- 辩证思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
- 对任何一个概念,都要找到其对立面,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方法论尤其重要,我们的传统议论文教学,先有论点再举例子,以论点为纲是最可怕的,会让学生对...[详细]
-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01期
- 读解一汪泉 得其一勺饮——...
- 2018年5月,在榕城参加完林珊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后,决意重捧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读之,思之,为孙教授的远见卓识与学术的精深锐利肃然起敬。什么是文本细读?简而言之,就...[详细]
- 《新课程》2020年01期
- 细读与思辨
- "细读"的前提共识:以文本为中心我这里所说的"细读",借鉴了钱理群、孙绍振、陈思和、詹丹等先生的细读主张及实践经验,但更倾向于将"细读"明确地定义为借用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详细]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9期
- 聆听花开的声音——和学生一...
-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在这个充斥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社会,真正爱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且不说其他人,就是在校的学生也没有几个人会去好好地品一本...[详细]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12期
- 思索·感悟
-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文化的熏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離釗。1执教公开课(I)与孙绍振等老师合影3与学生一起交流思索·感悟@张俊娜$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辛店一中<正>~~[详细]
- 《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08期
- 浅析“一课一得”
- 孙绍振先生讲过:"语文教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他的观点启示我们:语文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取舍,有突破。一、善...[详细]
- 《中学语文》2017年06期
- 关注孩子的灵美丽心——孙绍...
- 林茶居(以下简称为“林”):孙教授,您好!您在八十年代可谓是中国诗歌解放运动的“激进派”;近十几年来,您又特别关注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看法。《新...[详细]
- 《新作文(高中版)》2002年18期
- 小说欣赏基础:小说分析的钥...
-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理论是脱离实际的记者:孙老师,您肯定注意到了,在中学课堂上,讲到小说的时候,流行一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析方法。您对这种分析方法...[详细]
- 《语文学习》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