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应奇:在怀疑中阅读,然后创造
《东方艺术》2012年11期 周雪松 下载(24)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机制与模式
- 模式更倾向于主观抽象性,是人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机制更倾向于客观真理性,是客观事物本来具有的机理。[详细]
- 《今日科苑》2011年10期
- 民以“食”为天
- 几千年来,中国人从"吃喝"这件事上发展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精湛的烹调艺术。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谈谈与饮食相关的汉字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看看从古至今中国人在饮食方面...[详细]
- 《月读》2020年01期
- 谈谈文章结尾的写法
- 文章结尾要托负全文,既能"上承他事"又可引起读者的回味,在全文结束后,从整体上给人启发,即引人从那种"万能的触角"一样的逻辑力量去考察,去思考。[详细]
- 《写作》2016年07期
- 字义延展格初探
- 许多汉字,除其本义外,往往还有多个义项,形成义项群。各义项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序列性的,这就是字义的延展性,有人称作联属性。研究义项群的内部联系,弄清字义的...[详细]
- 《兵团教育与研究》1991年02期
- 怎样让文稿“瘦”下来
- 关于文稿的"瘦身"问题,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好法子。有人认为,无非就是删减那些可有可无的句子罢了;也有的认为,等写好后再删减也不迟。这些方法只看到个别环节和要素...[详细]
- 《应用写作》2019年10期
- 释“叚”
- 通过分析“叚”字的甲骨文形体, 认为“叚”为会意字, 其字形义为一人借给另一人从岩石上捶击下的碎块状。根据“叚”的同源词的情况,“叚”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 一人...[详细]
- 《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 语言的统一
- 这是关于中国语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第三篇论文。第一篇论文是"语言的变异",第二篇论文是"语言的商机",现在这一篇是"语言的统一" 这三篇在《科学时代-资讯科技杂志》连续三...[详细]
- 《科学时代》2003年13期
- 说“作”话“做”
- 说“作”话“做”周希文“作”与“做”用法有什么异同呢?现在就这一问题作个简略分辨。“作”,《说文》释为“作,起也;从人从乍。”形声字,本义为起身,引申义有开始、...[详细]
- 《语文世界》1996年04期
- “终生”和“终身”
- “终生”和“终身”意思基本相同,即使加上某些限制,如“终生”多就事业讲,“终身”多就切身的事来说,仍然有很多难以区分的地方。而且这两个限制也还有可商榷之处。比方“终...[详细]
- 《咬文嚼字》2001年10期
- 提高写作能力的五种方法
- 写作是机关干部必备的基本功。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志对写作有畏惧心理,总认为摸不到门,上不了路,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下面介绍提高写作能力的五种方法,相信对广大读...[详细]
- 《应用写作》2002年02期
- 难字注音和语言教育
- 在书籍报刊上用汉語拼音字母給难字注音,好处很多,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論述过。这里补充一点:难字注音在語言教育方面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由于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对于封建...[详细]
- 《文字改革》196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