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溥与康熙诗坛风尚的变迁——以己未博学鸿儒科后的万柳堂雅集为观照
《东方论坛》2016年01期 高莲莲 下载(216)被引(3)


相关文章推荐
- “博学鸿儒科”与朱彝尊词坛...
-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详细]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 己未“博学鸿儒科”与清代文...
- 从史料的显示来看,清康熙己未年的博学鸿儒科与普通科考的形制及意义都是不同的,该科的征召,深契清初政府对明末遗民士人的文化关怀,也是康熙皇帝"文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客观...[详细]
- 《东岳论丛》2018年09期
- 清初汉族士人认同的变迁及诗...
- 满清以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起了满、汉之间民族、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认同的冲突碰撞,其中文化认同是各种认同的核心问题。满洲贵族向慕汉族文化,尤其是康熙帝亲政后,积极...[详细]
- 《求索》2013年04期
- 傅山:从“甲申国变”到惨淡...
- 1644年明朝灭亡,对于像傅山这样的儒者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一来要他们要为衣食而忧,二来改换门庭后的傅山失去了精神的寄托,找不到自我身份定位。加之他拒绝参加博学鸿儒"恩...[详细]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
- 清初博学鸿儒科与性情诗论的...
- 博学鸿儒科是清初文学发展的转捩点。博学鸿儒的性情诗论,体现出清初性情诗论的多维转向。其一,强化诗人主体性的转向,针砭摹拟弊习与倡导真性情相结合,破立并举的论述方式呈...[详细]
- 《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11期
- 清初博学鸿儒对征召的抵拒与...
- 清初诸多休致居乡的新朝官员如汪琬等人,对博学鸿儒科征召不无抵拒。他们满足于当下生活状态,以各种理由推辞荐举,入京后亦罕与达官交接,无时无刻不以归乡为念。这一现象的出...[详细]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士禛的文人雅集与康熙诗坛...
- 领袖式人物组织参与交游雅集是影响诗坛风貌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诗风流变的独特视角。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王士禛与博学鸿儒的交游雅集来观照清康熙诗坛的风尚变迁。1678年,清...[详细]
- 《河北学刊》2014年03期
- 清初汉族士人政治处境及心态...
- 康熙十七年(1678)诏开博学鸿儒科前,"新朝士人"虽已在政治上归附了清朝,但"旧巢覆破、新枝难栖"的处境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慌与失落,个体价值无所归依,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详细]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 清初浙西词派先驱曹溶的遗民...
- 浙西词派先驱曹溶被举荐博学鸿儒科考,但没参加考试。其原因有"丁忧未试"和"以病辞"的说法。真实原因是出于对清朝政治的清醒认识和恐惧心理,源于内心的故国情怀。这表现在他...[详细]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
- 康熙十八年(1682)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堪称清初诗坛格局转变的关捩。很多遗民诗人纷然应征与出仕,使遗民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从而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诗坛重心的迁...[详细]
-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5期
- 游幕与清初士人心态及诗风演...
- 以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四大布衣"为代表的布衣处士士人群在清初大都有游幕乞食的经历。作为"谋食"之举,为人作幕被视为降志辱身之举,游幕在影响士人心态的同时,也促使其诗歌...[详细]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