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立场:回到孙绍振
《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5期 叶勤;吴励生 下载(152)被引(6)


相关文章推荐
- 孙绍振教授
- 孙绍振,1936年生于江苏盐城,祖籍福建福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被调往福建,支援刚刚成立的华侨大学;1973年,调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详细]
- 《海峡人文学刊》2022年01期
- 孙绍振的思想核仁
- 一1991年,我第一次见到孙绍振的时候,他五十五岁。按照现在大学的通行说法,还算是中青年教师,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年轻过。他写出成名作《新的美学原则在...[详细]
- 《小说评论》2022年06期
- 孙绍振解“写”论的“五说”
- 孙绍振解读学的基础是文学创作论。孙先生经常说,他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揭示的是创作奥秘。也就是解读的本质是解"写",我们可以将其解读学简称为孙绍振解"写"论。孙...[详细]
- 《名作欣赏》2020年04期
- 孙绍振:一个坚定的审美主义...
-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演说家?幽默大师?诗人或者散文家?教授、语文教师或者"文学教练"?我与孙绍振先生的交往业已超过三十年,迄今仍然无法确认他的文化身份。我忘了如何结识孙...[详细]
- 《南方文坛》2018年01期
- 孙绍振的美学之“酷”和经典...
- 孙绍振在解读诸多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本身,如今也成了经典。谓予不信,建议认真读一读孙氏最新著作《演说经典之美》,有眼光的读者读后可能会大致以为此言不虚。当然...[详细]
- 《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4期
- 逻辑与历史的不平衡和统一性...
- 本文的研究聚集于孙绍振的新著《文学性讲演录》,着重分析其对情感逻辑、文学形式规范等问题的研究,并将之与苏珊.朗格的形式主义美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比较。虽然苏珊.朗格对...[详细]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经验与理论的双向运动——孙...
- 孙绍振教授是一位立足于经验的理论家,他一向主张要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归纳创造出自己的文学理论;而对于理论,无论是“拿来的”还是原创的,都必须用经验去充实、丰富或修改、...[详细]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
- 文学性:语境、文本与特异性...
- 一“文学性”能否获得深入的研究,或者说,能否找到属于文学的特质,这个问题早已有争论,但多是不了了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审美形式研究抬头,其直接原因之一,是为了拒斥政...[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1期
- 理论的“墙”与“桥”——论...
- 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与当代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深层的勾连、互动与衍生状态之中。前者以自身的"原创性"、"前瞻性"、"历史感"、"超越性"特质与后者形成一种独...[详细]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个“文学教练”的底气——...
- 自文学写作从大文化体系中独立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来,虽然集创作家与批评家为一身者已成传统,创作与批评常常是各有追求,自行其是的。创作家瞧不起批评家,认为批评家...[详细]
- 《南方文坛》2017年02期
- 从“五行共生”学说看孙绍振...
- 环顾宇内,学者何其多,但大学者、真学者则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在笔者的心目中,能称得上大学者或真学者的起码要具备三大硬条件:一者,思想是独立的自由的。诚然,独立的思...[详细]
-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