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伤人,三分治七分养。
《大众科学》2019年09期 下载(3)被引(0)


相关文章推荐
- 喝温润粥防秋燥
- 立秋后早晨喝碗温润粥,既可去秋寒,又能防秋燥。补脾可喝点薏仁山药粥。先把生薏苡仁60克煮至烂熟,而后将生山药60克捣碎,与柿霜30克,同煮成糊粥即可。通便可喝点黑芝麻粥。...[详细]
- 《恋爱婚姻家庭(月末)》2019年11期
- 处暑过后防秋乏秋燥
-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但是此时炎热并未完全消退,其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在由热转凉交替时期的处暑,对人体来说,容易造成秋乏和秋燥。如何防治秋乏和秋燥?...[详细]
- 《健康人生》2019年10期
- 巧用药膳防秋燥
- 秋季到来,天气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气候变得日趋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由于干燥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干燥,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口渴咽干、声哑干...[详细]
- 《家庭科技》2016年09期
- 秋季养生4原则
- 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而且最易伤肺,这是因为肺主呼吸,通过支气管、鼻咽部与外界相...[详细]
- 《中国老年》2016年19期
- 秋季养生重在“润”
- 秋天,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开始干咳,皮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干燥。尽管气温还不是很低,但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副教授、医生侯祥平说,其实,气候已经发生了变...[详细]
-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年11期
- 药膳润肺防秋燥
- 秋风凉爽,舒适宜人,但同时,秋季天气干燥。中医有"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之说,就是指秋天的干燥气候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肺液,多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少...[详细]
- 《现代养生》2017年17期
- 处暑温差大 养生不可少
-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但是此时炎热并未完全消退,其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在由热转凉交替时期的处暑,对人体来说,容易造成秋乏和秋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处暑...[详细]
- 《青春期健康》2017年16期
- 秋燥上火用茶疗
- 民间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立秋过后,代表秋天已来临,而秋天真正到来要从白露算起。入秋后气候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鼻燥、皮肤趋干等现象。值此秋燥季节,人们...[详细]
- 《解放军健康》2017年05期
- 重阳养生,谨防旧疾
- 重阳又到了,时令也逐渐进入了深秋,天气逐渐转凉,是老年人容易发病的时节,一定要加倍留心,警惕旧疾再次来袭。当心秋燥引发旧疾老年人大多有旧疾,有些病虽然本身与季节关系不...[详细]
- 《健康之家》2017年10期
- 多事之秋防“秋燥”
- 秋天往往空气干燥,人们常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等,而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详细]
- 《人人健康》2017年19期
- 秋燥分温凉,对症预防才有效
- 眼涩、鼻干、嗓子痒……不少人被恼人的秋燥折磨得心烦。对付挥之不去的秋燥,只是滋润就可以吗?中医专家可不这么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保健科主任王铸介绍说,秋燥...[详细]
-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