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本文集汇编了从诗歌主旨、审美鉴赏、作品比较等方面对于此诗的研究论文,与同道者共享。
更多
收起
+关注
第1章 《关雎》主旨研究
1.女子“春愁”也风流——《关雎》读诗之旨的现代解读
文学乃人学,故对文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几千年狭隘的男性霸权话语意识,须放眼全球,植根于对作品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探究,方可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实意脉。本文持此观点,重新解读《关雎》的读诗之旨,力图使古典文学的研究焕发出现代的思辩价值。 详情>>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06年第S2期
作者:蒋艺
2.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
对《关雎》主题的阐释,有"后妃之德"说、爱情颂歌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历来争论不休。但若换一个角度,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来比照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就会发现"情歌说"的观点比较符合诗歌的本意。 详情>>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
作者:杨鹏飞
3.青年恋歌的千古绝唱——《周南·关雎》主旨与艺术综论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全集的第一篇,属"四始"之一。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约有8说,即:"美后妃之德说""美太姒之德说""美文王之德说""刺时说""妇德说""美世子娶妃初昏说""婚歌说""恋歌说"。综合察之,当以"恋歌说"较为切合《关雎》本意。这的确是一首描写黄河边一位青年男... 详情>>
来源:《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05期
作者:李莹;李金坤
4.一曲真爱的颂歌——《关雎》赏析
《诗经》作为国人学习古典文学的基本读本,其中的《关雎》更成为《诗经》的代指符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应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探寻。历代研究者将《关雎》视为“讽喻”之作,多是从政教风化的角度来理解的。种种说法都符合“诗言志”的初创之理,但从《关雎》文本而言,将其理解为男女欢爱之歌更符... 详情>>
来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03期
作者:李书生;刘红
5.《关雎》的原始结构与爱情本相
《关雎》是《诗经》第一诗,但《关雎》的结构却很少引起讨论。本文支持《关雎》错简说,并从“《关雎》之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风雅七诗的结构、采艹杏的劳动程序、《诗经》中“采”字的位置与频率五个方面探讨了《关雎》的原始结构;又从“关关”并非雌雄和鸣、《关雎》中鸟与人的... 详情>>
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1998年第01期
作者:罗漫
6.从《孔子诗论》所言《关雎》主旨看儒家的礼教思想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 详情>>
来源:《中国哲学史》
2005年第04期
作者:王晖
第2章 《关雎》文化内涵研究
1.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载与传承——《关雎》中“君子”形...
《关雎》是一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它的产生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君子形象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中高度重视德性修养、中庸之道、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乐观豁达等文化精神。 详情>>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
2006年第06期
作者:史立群
2.古典文学传统中的儒家释义策略——以《诗经·关雎》为中...
《诗经》文本自身的审美性与其由“经”的地位而产生的政治道德要求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儒家在解释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时的主要任务。在对《关雎》的释读中,通过认定作者和调整诗歌重心这两个策略,文本中原有的以男女情爱为中心的个人体验被置换成了道德训诫。儒家的这种对文本的控制... 详情>>
来源:《兰州学刊》
2007年第04期
作者:钱伟
3.从《关雎》之解看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实践品格
在儒家看来,《关雎》中的后妃之德在于其性情和谐,后妃性情和谐则可以使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得成。由关雎之乐到王化之成是儒家和谐观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自然及于社会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因兴以为比的过程,也是逻辑推衍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作者与文本的认定,在于诗歌... 详情>>
来源:《孔子研究》
2009年第03期
作者:刘伟生
4.论《关雎》中的儒家精神
《关雎》包含着“中和”的儒家精神。这种“中和”的精神就是要求情感表达适度,体现中和之美、中正之美。它对于培养儒者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雎》得到孔子及历代儒者的推崇和喜爱。 详情>>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年第03期
作者:刘良恒
5.室家之道与天下之理——《关雎》的文化阐释
《关雎》是一首形象化的说理诗。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室家之道的意义的高度重视,是后来儒家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的滥觞。得出这一结论,不仅有《关雎》的文本依据和《诗经》其他篇章的内证,还有周初的史实依据和周初的礼乐制度的依据,以及... 详情>>
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01期
作者:唐旭东
6.《关雎》主题背景下的生存文化意义
对于《关雎》主题的解释,历来学者们都是众说纷纭。春秋时期,孔子论诗将礼乐文化相结合;汉代却产生分歧,鲁齐韩三家诗将《关雎》定义为刺诗,而毛诗却定义为美后妃之德;清代方玉润解释《关雎》为房中乐;近代的胡适、闻一多等学者仅仅将其看作爱情诗。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 详情>>
来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03期
作者:张丽
7.《关雎》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女德观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开篇之作,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本诗勾勒了一个令无数男人神往的"窈窕淑女"的女性形象,这一美好形象涵盖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不仅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女性美的认知,更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女德观,从而使这一女性形象的内涵更为丰富,古人的女德观无疑对现... 详情>>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07期
作者:汀子
第3章 《关雎》审美意义研究
1.《周南·关雎》中“窈窕”之审美观
通过分析与《周南·关雎》结构、内容、情感相同的《陈风·月出》得出"窈窕"代表的是一种"高大"之美,说明《周南·关雎》位于《诗经》之首不仅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意义,还有对女性美的统一标准。 详情>>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4年第18期
作者:杨秋蓉
2.《关雎》的兴及其审美认知功能
《关雎》向来被认为是用"兴"手法创作的典范,它的用"兴"特点是"兴中兼比"。《关雎》之"兴"的意义,不仅表现为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的认知方式,具有认知功能。"兴中兼比"的特点是"兴"具有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兴"和"比"都具有认知功能,但两者的认知思维过程有所不同。 详情>>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
作者:康勇
3.《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
结合当代美学理论,从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等不同角度,去审视与赏析《诗经·关雎》,会多方位地、更完美地感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微妙的心理描写及春风化雨般的美育。 详情>>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09期
作者:李士奇
4.“雎鸠”的迷雾与“兴”的审美直觉——《关雎》首章的美...
千百年来,《关雎》首章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篇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着"雎鸠"的考证与解说一直是理解《关雎》诗旨的关键,不同的训释和解诂使得"雎鸠"的所指被一层层浓雾笼罩,说诗者过于执著于"雎鸠"的本意而忽略了它作为起兴的诗性思维的重大作用——审美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 详情>>
来源:《美育学刊》
2012年第04期
作者:滕春红
5.从《关雎》看《诗经》在传播中的两个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和《诗经》一起经历了两个共同的传播经典化历程:一是进入周王所制定的大型乐典并成为起始篇目,具有促进共通语的形成及倡导周王朝文化价值形态的意义;二是由口头传播的乐歌歌词到由文字写定的文本传播形态,具有筑基汉语书面语形成的意义。 详情>>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8年第01期
作者:张瑞
第4章 《关雎》与其他作品比较研究
1.千年前的求爱诗:震旦之恋·扶桑之情——《关雎》与《天...
从主题、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特色、视点、表现手法、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关雎》与《天皇御制歌》的异同,探寻产生其异同的原因以及由此给日本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详情>>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12期
作者:占才成;张丽芳
2.《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
《牡丹亭》中杜丽娘将《关雎》的圣人之情理解为普通男女之情,与《关雎》的阐释史及宋明理学的发展有关。陈最良并非完全依注解书,他将"逑"解释为"求",引发了杜丽娘对男女相互追逐之情的好奇,《牡丹亭》将此细致展现。《牡丹亭》的结构也是依照《关雎》的结构而设计的,杜丽娘形象异常鲜明与《... 详情>>
来源:《文学评论》
2015年第03期
作者:李思涯
3.经典的穿越与对接——《再别康桥》与《关雎》之关系发微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关雎》与《再别康桥》自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从诗歌主题、意象选择、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比照两首诗作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对于《关雎》的承继绝不仅仅是在用典,这两首相距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在艺术精神上是如此默契,《关雎》的情意、《关雎》的美... 详情>>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06期
作者:王渭清
书评

0/400
提交
以下书评由主编筛选后显示
最新
最热
共0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