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入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后又联合朝中大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6月11日,得到光绪帝采纳展开的变法运动。其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汇编本书,以期能对前沿教育教学同行、历史爱好者们略有帮助。
序言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更大的危机,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瓦解,资产阶级异常活跃。
19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但以王韬、郑观应为首的早起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只是就事论事。有行动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的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主要包括:
其一,开办学堂,及广州万木草堂以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1891年3月,康有为撰写《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期达到教育学生目的;
其二,康有为及学生编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鼓吹变法维新,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其三,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力主学习日本,早日实现变法图强;
其四,《马关条约》签订,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其五,创办《中外纪闻》,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和改良运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六,成立强学会,出具现代政党的雏形;
其七,与守旧派、顽固派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其八,借德国强占胶州湾,百姓内乱之际,再次陈言变法;
其九,成立资产阶级政党保国会;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颁发史称“戊戌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但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