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的管理弊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实行过一种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所创,一直到隋代才被废除。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中正按照家世和行状品评本州本郡士人:家世,即祖辈资历、门户名望;行状,即言行表现、道德品质、才干能力。中正综合家世和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
这项制度就包含着硬指标和软指标的冲突。在“硬”的一面,强调门第背景;在“软”的一面,主张“唯才是举”。之所以要有“硬”的操作性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唯才是举”。否则,只是在定性意义上强调“唯才是举”而缺乏客观标准,肯定会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硬指标在一定意义上是必须设定的。
但是,指标的软硬程度不一样,执行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家世是硬的,不服气不行,而言行是软的,可以众说纷纭。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九品中正制的两大标准并行,很快就变成了单纯以家世选人、不管言行表现,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魏书·崔亮传》)。某些著名世家甚至从儿童起就垄断了官位,“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屠隆:《鸿苞节录》),正应了俗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九品中正制偏向硬指标的结果是纨绔子弟也变成了旷世奇才。
有人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于中正一职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也就是说,不是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执行制度的人有问题。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从管理学角度看,一旦存在着硬指标和软指标的冲突,实际执行中的天平肯定会向硬指标倾斜。
有管理经验的老总,多数对这种强调硬指标的管理持保留态度,因为硬指标往往会把管理者带入某种陷阱。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费尽气力达到了当初设计的指标,而实际效果却距离原来的设想差一大截,甚至有时还会南辕北辙。比如,警察为了改善社会治安,拟定破案指标,结果在实际操作中不但未能实现社会治安的好转,反而增加了刑讯逼供。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给员工规定必须完成的生产指标,结果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完成了生产指标却未能实现利润,或者实现了利润指标却骂声四起。这种指标陷阱,就是来自于指标体系的“软”、“硬”冲突。这就好像九品中正制的制度本意是唯才是举,而实施结果却是选出了一批纨绔子弟。
收起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玠“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收起当曹丕即位时,世家豪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他们再采取激烈措施已经行不通了。激烈的措施只会把世家大族推到对手那边去。何况大族们反对曹魏代汉的理由,除了正统问题,还有关系到自己利益——做官和特权。曹丕要称帝,只能采取妥协的方法。于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承魏王位。曹丕徙陈群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它的内容是在州郡置中正,而各郡中正,依据管内人物的品行,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以才状与身世并重为衡量标准。如此可见,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背道而驰。相反,又回到了东汉末的状况。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本质原因世家大宦的难以克制,而直接促发的因素是曹丕为了篡汉称帝而不得不和世家大族缓和矛盾,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收起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广义上的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门阀制度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为若干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收起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收起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九品中正制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收起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