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稳定的情感和情绪、较强的自控力、良好的意志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全的人格。本文集基于学校的校本建设理念,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和探究,并结合中外小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现状对比研究,总结出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孩子本身能否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现出来。许多过去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而心理状况对于人类生命质量的影响日益突出。在急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由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以往简单松弛的体力劳动已经由愈来愈为复杂的体力劳动和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代替;精神上的紧张感随之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并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威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逐渐显示出其严重性和重要性。
小学生基本上处于六七岁到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我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为此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促进国家得到更大发展。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此,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番详细的了解,对学生中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认识。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一些努力。
收起书评
